豆瓣评论

  • Y.K
    记忆抗拒成为定型的图景,物件,印象抑或故事,但记忆的叙述者不得不选取一个可以依托的,尚且坚实的媒介,这是一个阐释学的悖论,了解他者的途径是阐释,而他者却也是一个拒绝被阐释的“自我”,二者循环在无限的矛盾中,成了这本伟作的主旋律;惊讶于作者千方百计想要绕过阐释的困境,却在最后一页瓜熟蒂落,道出真言:她在末了才发现,越是远离记忆,记忆却越是真实。这好比一个记忆的切圆术,在排除掉一切错误答案之后,我们发现只留下未显现的,思想中的最后一片林中空地,它的真实已经超越文字和感情,它没有成为被观察者,也没有被忽视,作者最后的失败成了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回忆之途。我感动,合上书页,然后回想。12-03
  • 苏野
    广泛阅读产生的书卷气和沉思气质,重建每一个历史碎片的生命与灵魂,俄罗斯文学的悲剧意识。11-25
  • liumang14
    不知所云。译者在后记对Памяти памяти这个书名的翻译过程的解释可谓用心,正文却显得中文功底很差,很多莫名其妙的方言口语甚至网络用语、丝毫不抓人的造句方式、打乱节奏的标点符号。通篇读不出作者的情绪,也许原作便是如此。即便作为文艺史普及课本,也仅仅是没条理的罗列。另外麻烦各位译者和编辑复习“曾几何时”什么意思。01-27
  • 大胡子阿细
    真好看,俄罗斯人写东西自带忧伤和诗意。11-30
  • 月亮往前跑
    风波中认识了这本书,的确是一部充满野心的实验之作。以私人的记忆为起点,从家族史蔓延至宏大历史,其中涵盖了文学政治等多个面向的书写,引用与知识的密度极大。翻译流畅而优美。译后记中译者对书名翻译的探讨很有意思,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记忆记忆是两个名词的叠加,没想到是动宾结构。但读完后,也忍不住思考一个句式烂俗的问题:当我们在记忆的时候,我们在记忆什么,仅仅只是为了构建回忆,确证自身存在与那些发生过的痕迹吗。(书封设计很有特点)11-28
  • 耿家店小二
    一本很有意思的反记忆之书。“记忆如今已然成为新的偶像崇拜,大众顶礼膜拜的对象。年纪越大,我就越觉得,对于记忆的全球性迷恋仅仅是另一崇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就是过往崇拜。”11-04
  • 纨芙
    兹维坦·托多罗夫曾说,记忆如今已然成为新的偶像崇拜,大众顶礼膜拜的对象。年纪越大,我就越觉得,对于记忆的全球性迷恋仅仅是另一崇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这就是过往崇拜。这里的“过往”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为黄金时代的碎片、美好过去的见证。11-09
  • fushia
    记忆是拼图/万花筒/俄罗斯套娃/破碎残缺的陶瓷娃娃11-19
  • 没注销
    别让粉圈文化祸害严肃文学好吗?译者都变已注销了11-29
  • hibi
    记忆“记忆”,一个接近不可能的动宾关系,就像透过万花筒的水晶棱镜所复刻出的世界,只能是一种想像。默念这两个重叠在一起的词,“记忆-记忆”,唇齿间留下小小气口,两个重复的语词间狭窄的暂停,就像来自远古而又被终止的谣曲。相较“历史”、“文献”或是“悼念”,“记忆”更加隐微,试图在巨型沙丘间涌流出私人化的幻想,而这也是作者努力挣扎却力不可及之处。将意识探向一个模糊的过去,镜中重现的记忆,就像是一次诞生于未来的美丽虚构。11-09
  • 胡桑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说她想要写的是“后记忆”,不如说是要写“隐微的记忆”。但文本能说明一切,这本书终于给了我们一个别样的记忆世界,不再是成天沉溺在痛苦创伤记忆中的俄罗斯,而是一个个体如何面对自己的家族、亲友、历史上的作家尤其是微观生活。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文学终于又回到了当代文学的场域,关心当代世界的真实境况,不再期期艾艾于自己的民族历史特别是20世纪中期的历史。10-30
  • malingcat
    承蒙信任,看了试读本。绝赞,一定是我今年的年度前三(有一个名额给了托卡尔丘克)。研究“记忆”的、研究“物质”的、研究“跨文体”的、研究“白银时代”和“犹太文学”的,各取所需,皆大欢喜。10-30
  • Berlinka
    文体把控力是惊人的,却非我所关注的重点。玛丽娅这本无法定义体裁的作品,有一种向内无限扩展的思想张力,她本人的经历和在作品中持续延展的经历,让我遥望到一种新鲜而颇具振奋力的视野:在全球悲哀性地趋于保守倒退的当下,俄国文学如何逆水行舟,开拓一种不同于俄国文学传统的、“时刻把眼睛睁大瞧世界”的新界。不过,这种看似新鲜的努力,也是一种危险的努力:如何保持自我的纯真,又接纳世界的冗杂多彩,这可不仅仅是俄国文学在当代的难题。10-10
  • 李伟(养老版)
    尊重作者,尊重译者,尊重编辑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