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不知远
    1.很执着地认为志的史料“采自实录而又在《会要》及《续会要》中重新编排过的资料”。2.认为撰写起居注的行为在唐朝是一以贯之的,宪宗以下皆有日历,并由此构成了760s以后本纪的主要史料来源。(真的是这样吗)04-25
  • 关山难越
    对唐代官修史籍形成过程进行动态考察太重要了,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实录、国史、正史经过哪些人的手,可能受了怎样的政治影响,又是怎么一步步变成如今尚可得见的正史的。中国古代的史书远不是一部书那么简单,尤其越往后国家对修史的掌控力与影响力越强,几乎完完全全变成一项规范性的惯性政治活动了,剖析整个修史过程,追问政治与社会对这一活动的影响,探寻修史者的主观能动性已经史书对政治与社会的反作用,都是史书背后的大课题。论唐代官修史籍不论修的前朝史确实说不过去,而且其修撰中或可找到一些官修制度更雏形的状态。不过看作者的意思其实只想讨论唐代历史被官方记录和撰修的过程罢了,所以这一点也就不必苛责了。不过论述政治因素对修史活动影响的力度还是不够,整本书还是呈现出强烈的“从史书到史书(甚至都还没到史学)”的味道04-24
  • オルメル
    20220924,万柳。09-24
  • 隐清
    海外唐代研究的高峰之作,极清晰的对唐代修史过程及所修史籍渊源的考察,与《唐史史料学》同是必备参考之书,翻译亦甚好。读毕惟叹息有唐三百年基业几经更迭起伏,现存史籍乃劫后余生但却近于形销骨立,载有丰富细节的原貌史籍实属散佚过多。12-01
  • 文禾斗
    先讲编修制度,再分类考证图书,最后去揭旧唐书老底。应该跟麦大维《唐代的国家与学者》对读吧。01-08
  • 生见爱瑠
    杜希德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对唐代的官方修史制度和史籍进行了大量梳理 老一辈汉学家的汉语水平真是深厚 敬佩之情 油然而生 PS:起居郎是左史 起居舍人是右史 把右史起居舍人置于门下省 左史起居郎置于中书省 正好颠倒 显误03-31
  • 薠蘅
    工具书,史源学和修史机构变迁,梳理正史材料来源。04-08
  • シンゲツ
    为什么地理志和职官志不参考会要呢??(迷惑)04-02
  • 水流无限
    可惜没有集中讲到旧唐书中《传》的来源01-14
  • 陳念嗔
    当合黄永年先生的唐史史料学学对读。近来受该书启发,读学术著作一定要找到源头,顺着源头往下摸,都是枝叶的繁衍而已。10-23
  • 来不及了快闭嘴
    一个唐代修史过程的survey 意不在探讨专门问题(其实也提到了好多)很好的史源学示范 唐长孺有一篇写四朝实录和牛李党争 许多文章也讨论韩愈的顺宗实录和王叔文变法 不过大多数类似文章都是从政治史的角度讲历史书写 这篇更多站在史官的技术立场上去讲(当然不可能独立于政治史)但更接近于历史书写作为一种专业的态度 这书脚注很有趣 比黄永年的那本纯survey更有意思03-25
  • Adiósardour
    对唐代史料的批判性审察当然不是什么新鲜之举。毕竟司马光早在11世纪就从事这项活动,那时他对所掌握的史料撰写了批评性的意见,即所谓“考异”,附缀于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中,清代史学家循此途径做了更多有价值的工作,诸如赵翼与钱大昕,在18世纪仔细地研究了唐代历史记载的编纂问题后,立刻了解了唐代的制度,因为那些为编纂国事记录而创设的官僚机构,以及唐代所开创的编纂工作的一般程序,在后来成为了中国政体的常备特征。但是就像明清时代在正统的教育与考试制度下培育出来的文士往往从他们所处时代的视角去看待唐代的考试制度,从中解读它的重要性,它在社会上的地位,作为儒学正统的基础,以及它在方法上的精微奥妙,而这一切在当时是它尚不具备的。于是历史的编纂体制就被视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牢固确立的组织机构的证据。01-03
  • sogdiana
    重要且好读的一本书,对唐代基本文献本身的源流修撰进行了辩证,深入细致。12-03
  • 野次馬
    补课。756年作为一个巨大的断裂/三川搜访图籍使——官修史学下的史料形态与文献保存。经杜氏抽丝剥茧,史馆火厄清晰地展现出了它在《旧唐书》层累的文本上留下的烙印。09-02
  • 菅原舜水
    与同老《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对读其实很有意思11-21
  • 席缪
    杜老板的炫技表演,提醒要大于参考吧,整理大过发明。整理了将近五十年的西方汉学对唐代研究的比较重要的成果和西方可知的汉学典籍,用力难称精深征引不算幽僻,取了最靠谱的材料,下了最妥协的结论关于《会要》修撰一节的讨论可能是翻译问题,显得极奇怪。擅揣,杜老板可能是为了提醒研究者不要被大问题迷失方向,还是回归到学术原典。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