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被隔绝的女孩
举报
书名
被隔绝的女孩
作者
巴尔特·范埃斯
格式
AZW3,MOBI,EPUB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20185899
出版年
2021-9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数
308
定价
62.00
装帧
精装
标签
历史
二战
豆瓣评论
Jenny007
这是一个令人无比哀伤且难忘的故事。她的坎坷经历,不仅有源于战争带来的伤痛,也有来自人性的戕害。这是通常情况下会被我们忽视的角度,是难得一见的历史真相一隅。
09-13
小镜子
书中直接从1942年的一封信着笔。1942年正好是万湖会议之后,通过了所谓的“最终解决方案”。书中掺杂了太多笔者的角度。文章主题的角度倒是很独特,可惜书中的部分内容撑不起来这个特殊背景下情感中恢宏的主题。
10-09
岁月轻狂DEMON
作为二战中的中立国,荷兰在面对纳粹的侵略后迅速倒戈,加入到迫害犹太人的行列,本书的主人公利恩在地下抵抗运动的帮助下,辗转数个非犹太寄宿家庭,最终得以幸存。父母的不幸遇难,冷漠、疏离和野蛮的成长环境使利恩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家庭”成员无端猜疑激起的矛盾无法化解,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处诉说,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和纳粹种族主义的流毒给利恩带来一次次无声的伤害,利恩逐渐成为一个被“隔绝”的人。本书采用跳跃式的笔法着力还原利恩不愿对外人提及的往事,关于战争正面冲突的描写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利恩心理的变化,后半部分的几处伏笔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09-16
Pavilion Luc
书名是如此的贴切,它不光是讲述一个二战幸存者的故事,更吸引我的地方是被隔绝的女孩在一个个收养家庭以及之后自己家庭所扮演的一个苦难角色。家庭带来的创伤有时候不亚于战争所致的,一只迷途羔羊可能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却强烈地依赖着这命运的安排。慢慢适应作者讲述这段故事的方式,边回忆当年边道来当下。从我的角度看,爸爸之所以没有把利恩列入追悼亲人之列,应该是一种内疚,自责和躲避;而妈妈的断绝信,也是对子女未如己愿的方式对待人生的一种宣泄,两者皆伤人心,却也算是对己出的一种爱之切。可能躲过战争的洗礼,却逃不过命运的捉弄,这是一个深刻的被隔绝的故事。
09-27
流星小天马
在提起战争造成的破坏,最先想到的大概是造成了多少人员伤亡,反而很难去定义战争对人心灵造成的打击。这本书的名字叫《被隔绝的女孩》,这里的隔绝不仅指的是物理环境上的隔绝,指的也是对躲藏起来的儿童心灵上的孤立。他们从战争中幸存下来,外人看来是无疑是侥幸的,但对他们来说呢?无数个战争过后的夜晚,利恩拷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死在奥斯维辛?在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之后,无论待在哪个家庭,躲藏在哪里,这里的环境总是若有若无地压抑着这批孩子。经历的恶意被无限放大,种下伤痕;遭受的善意要透过滤镜,隔绝自己。透过作者找寻与自己家庭存在千丝万缕关系的利恩姑妈的过去,历史与现代交替重叠开来,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没有战争呢?
10-05
曾经巫山难为云
巴尔特·范埃斯笔下的犹太女孩承受着的巨大内心伤痛,却会被他以近乎散记的文法,散漫的笔调以及太多与主旨毫不相关的抒情来呈现的。作者为何要不厌其烦地对历史发生地的现今景物刻意描绘,而且时不时迸发个人的观感,难道这是睹物思人,追思历史的方式?作者还喜欢生硬地把现今生活(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插入史实的写作,让全书整体注水、逻辑结构被碎片化、让叙述散乱、使故事和人物命运在繁琐的唠唠叨叨中让人生厌而趋于冷漠。而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的抒发,让读者对历史和作者笔下的人物的严肃性、真实性产生疑虑,而且也使惨痛的史实被稀释掉血色,流于平淡。
09-19
lily227
利恩是一个生活在荷兰的犹太小女孩,本来过着或许普通却安静太平的日子。无情的战争终究撕碎了这片祥和的天空!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父母不得已把利恩转移到普通的荷兰人家庭里。小小的利恩以为这种分别是短暂的一周或者几个月,从未想过这竟然成为她与父母的永别。作为收养利恩的养父母的孙子,作者以更真实更客观的角度讲述了利恩被隔离的一生。全书双线穿插记录,既描写利恩被转移之后的遭遇,又一一详述自己与利恩的见面访问及故地重游的经历。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亲历见证了利恩的人生。作者语言极其克制,即便是叙述利恩遭受不该在她小小年纪便承受的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与折磨。1940年在海牙的18000名犹太人中,16000人丧生。比起他们,利恩无疑是幸运的。不过生的代价是惨痛的,而她只是战后幸存犹太人的缩影。希望世界和平!
09-19
言不及我心
2022-5-10(48)利恩的一生,书写淡化了利恩作为犹太人的经历,反而是其一生漫长的岁月,和安妮相比,利恩也许是幸运的,但同时也经历了幸存者所要经历的“为什么是我”阶段,以及和陌生人建立家庭关系情感联系,这些都是非常艰难曲折的过程,余生还要自我治愈战争所带来的伤痛。所幸,书本的最后,利恩不再被隔绝,拥抱了世界和自己。
05-29
丢儿的
战时荷兰的犹太人死亡率高达80%,是其他欧洲国家的两倍,甚至超过了德国。主要原因来自当局的悬赏举报制度,不少流氓升级成政治警察,伤天害理,发了大财。也有不少国民冒着生命危险转移收养犹太弃婴。一个养活亲生孩子都困难的农民,为了赢得钱和时间来隐藏弃婴,切断了自己的手指,以获得矿场的带薪休假。而被一户转移到另一户再转移到另一户逃避追捕的犹太女孩,面临一户又一户养父的欺凌,12岁的少女不敢声张,只能麻木的欺骗自己是自愿的。一直宣扬平等和谐、被战争弄的满目疮痍的荷兰,也不完全是受害者。战后荷兰政府立刻从加拿大买武器,将坦克开进原其殖民地,杀人劫掠。动荡的世界,很难有单纯的好人,也没有完美的组织,好人不一定都有好报,坏人也未必都有报应。只能在无常中忠于自己的选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0-27
翡翠樱
无意中在浙图遇到这本书,读完却觉得很惊喜。很多年之后我读过《拉贝日记》,无奈因为情节过于残酷而中途弃书,这本书却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示了当初的历史,回忆与现实交织,更加好读
11-21
农夫渔夫
可以理解为:荷兰在二战中的另一面—犹太人存活率最低的国度
12-28
大鹅
对于犹太人在二战中的被迫害,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角度。据说荷兰的犹太人死亡率高达80%,可见政治警察,举报和悬赏制度相结合,效果更佳。
12-06
y
一种家庭叙事。作者作为文学研究者,写起与自己有如此切身相关而且本来是惊心动魄的事件怎么笔法怎么散乱...是翻译的笔触问题?还是某种努力保持距离的个性使然?【1942年祖父母短暂收养了Lien de Jong(半年后转给邻居),1972年生于荷兰,四岁起随家人住在挪威、迪拜、印尼,1986年移居英国,精通英语和荷兰语。2000年剑桥博士,博论研究英国诗人埃德蒙·斯宾塞作品中历史的形式。2014年伯父去世时决定写家庭史,幸而母亲一直和Lien保持联系。】
12-13
Prudensia
战争是人类最大的恶,而基于种族的仇恨不亚于斯。
12-17
时光潋滟
文中说曾经世界最大港口欧罗波特港每年为欧盟国每个成员国运送约一吨物料,是不是有错
12-14
Rinna芮娜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控生活,然而总是事与愿违。看过一些记录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书,这本书却给了我另一种体验。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小人物利恩在二战期间所经历的故事,提供了很多奥斯维辛以外的细节内容,使得这段历史展现得更为立体和鲜活。犹太小女孩利恩自八岁起就离家开启了逃离的旅程,在一个又一个地下抵抗运动成员的“家”驻留和转移,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她的生活也一直在变化……全书以作者采访利恩、作者寻其记忆途经探访这些故事的发生地,两者穿插叙述。总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饱满,语言优美动人,后面的部分几次都把我看哭了。所谓“被隔绝的女孩”,不仅仅是被家庭隔绝,被外界隔绝,同时它也包含了利恩的自我隔绝,关于它的多层解读,只有读过这本书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想说的太多,此处省略2k字)
09-17
阿鱼
对于影响世界的历史事件,我们好像更关注政治博弈和军事角力,这里没有“人”,只有国家、集体、组织。本书选择了战争中最弱势的群体中的一员,探寻一个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被送给非犹家庭抚养的女孩的经历。按照正确的叙事方式,她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灵巧听话,勤敏好学,因为寄养家庭是冒着生命危险收留她。可是年幼的她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离开父母。她辗转于不同家庭,有和善的有严厉的,有亲切的有淡漠的,形势紧张时被带着到处躲藏,藏匿秘室时被性侵。所有的经历她必须全然承受,没有人给她一个拥抱一个抚触。她抵抗痛苦的方法就是想像自己飞起来了,“独自一人久了,就不再观看这个世界了”。经历了这些苦难,谁还有权利去要求他(她)们感恩?这本书给我极大的震撼,评判人或事一定是多元的,所谓“同理”有时也是一种残酷。
09-06
夜阿凉
一本做过心理建设再去读却依然钝痛了我的书,而且是在最初,躲藏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开始了…一场尚未被定义为“诀别”前夕,小利恩在家族每个大人膝头坐一坐的这个场景…那么的悲伤,是预示着不久后就将要被迫面对的结局么…这一幕让我开始发现对于这段历史,此前有很多细节都未曾被提及或者考虑过…书中新的历史视角牵引出大量被战争宏大背景忽略掉的细节,这些在生死攸关时不被放在第一位的,却是活下来后必须要长期面对的,是生活,是生活的方式,是经历了一切后活着的意义和目标…有些人没有挨过战争,有些人没有挨过生活,有些人仍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持续挣扎。家作为一种社会性组织的特殊性在这群人身上也有很多之前没能想到的发展,《被隔绝的女孩》提供出了多层次的历史记录,让过往以偏概全的角色偏见得以被凸显,被反思。
09-09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