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子不语
    还是比较关注莫斯卡关于中国的论述,在两种政体模型中如何表述中国01-15
  • 方源野(别鹤)
    《第七章 教会、党派和教派》最为精彩,三者本质一样,作者总结为四步:理论形成→狂热打动(作者尤其说只有打动自己的狂热者才能打动别人)→行为汇流→兼顾低俗(好金属和坏金属才能合金的比喻)。“统治阶级”就是“治权”的意思,只要“政权”(大众的自组织总和)能够不断流通向“治权”,就不会形成封闭的出身寡头。对此,作者也对苏维埃阶级斗争做了反衬,后者裹挟人民互斗,鹬蚌相争权贵得利,那恰恰不是统治阶级,而是寄生阶级。想起满清绝密文《灭汉种策》的灭士、灭农、灭工、灭商一系列,与同样鞑靼结构造成的苏俄阶级斗争异曲同工。此著信息量巨大,深刻恐非《君主论》之类能比,宜重温。05-19
  • 金赫
    1,莫斯卡的《原理》是我近期读过最精彩的一本书了。洋洋600多页,竟然一口气读到底,丝毫不觉得疲惫。2,作者在书中展示了他渊博的一面,案例信手拈来,即使是遥远的东方材料,也能顺恰地使用(虽不完全合身)。3,无论任何政体,最终都会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在统治阶级和大众之间,必然有个中间阶层。重点不赘述。4,作者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使用时似有很大的简化。但结尾时谈到统治阶级“长期的学习和巨大的热爱同样必不可少”,叫人回想起柏拉图法义中那个遥远的夜间议事会,而最后诉诸于“博大精神者”,修辞慷慨有力,则是向古典贵族德性的回归。11-08
  • 狄狄
    人的行为更易受情感和利益的推动,而非受制于理性,这种对人性恒常倾向的灰暗判断,构成了莫斯卡政治学说的基础。当政体分类法(如把政府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等)还在流行时,莫斯卡就开始强调,无论采取何种政体,都不能改变有组织的少数人统治着大多数人的事实。他从统治阶级的构成、能力、道德修养和成员更新等角度作出的历史分析,极具透视感。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政治思想,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不悦,它们的人性观和现实感,以及分析事实时的无遮无掩,都会冒犯人的尊严感。在谈到宗教和政党如何取得持久的成功时,莫斯卡毫不讳言“必须在一定数量上融合高尚情操和一些低劣的情感”——既要能容纳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等情感,也要为骄傲、虚荣、排外之心留下活动空间。比起口号中令人亢奋的自由和平等,莫斯卡更关注实际可拥有的自由和平等。12-12
  • Shayne
    比较别出心裁的著作。作者试图穿过有关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的话语潮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从古到今的种种政治和法权显象。他选取的视角,正如书名所示,是“统治阶级”。与此相关的基本论题是,无论政体在表面上表现为君主制、贵族制还是民主制,社会实际上都被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政体只是前者依据时势所选取的统治后者的表面手段。根据这一观点,即便在民主制中,选民的选择也受到了重重限制,以至于他们实际上是在统治阶级的有意引导下选出后者希望他们选出的统治者的。从工作方法上看,作者确实是有志于他所谓“政治科学”,即试图从庞杂的政治史材料中通过抽去表面的话语而得出某种接近科学性的本质(在这里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性质与关系),由此作者一方面展现出极广博的学识,另一方面在处理历史现象时又难免有强作解释之嫌。12-15
  • 隐清
    感觉这书评分虚高了...从四大文明古国到希腊罗马,从欧洲各国到印度乃至阿兹特克...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博但举例不够贴切,没有深入研究支撑,大多只是为了验证自己论点而举例。在500多页的循环论证和举例之后,就说明了一个“精英理论”,还以stalin的苏联为例批判marxism...以后买书要谨慎了05-22
  • 東郷柏
    读的上人版 纵观从古希腊政治学开端到近现代所有自己读过的政治学专著中唯有Moska的这本久久地让我着迷 也是私以为最接近这个时代的真理的政治学著作 另外与其可同时食用的有去年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再版的《权力与特权》和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 阅读这类以精英主义为切入点的政治学著作对理解这个时代对于普通的个人大有裨益05-31
  • 知闲
    精彩绝伦,内容的精彩远超书名01-03
  • SKEPTIKOI.S
    这书远比哈耶克的系列作品有货,但是看过的人并不多。希望酒香不怕巷子深吧。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