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约翰·穆勒自传
举报
书名
约翰·穆勒自传
作者
约翰·穆勒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508041773
出版年
2007-6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页数
294
定价
29.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哲学
宗教
豆瓣评论
drowser
冷静、克制得简直可怕,只有中间第五章短暂地高潮了一下,我相信每个在学院里呆了太久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危机时刻。
07-16
宇宙中的孤独
颇有兴趣。想起了劳伦斯,英国人是颇有思想家的。
06-17
云破月
2012-04-28
04-28
williamhsu
读罗素自传,书中提及此人,于是买来欣赏,其父亲对他的教育真是前无古人,扎实的素养,早就一个政治思想家
12-04
非虛構
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在寫作時,常常也像有些人那樣相信,對重大問題的基本原則為政治生活的大量細節奠定了基礎。人們如何評價基本原則的性質,可以說明從柏拉圖到當代的眾多政治家之間的重大差別。穆勒一直在苦苦思索自由民主政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他在英國議會的任職,使他與實用政治學發生了密切的聯繫。穆勒透過19世紀英國的政治經驗,發現了他認為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關注的問題。他的《論自由》明確闡述了這個問題,使他獲得自由主義基本原則的捍衛者的殊榮。他在書中寫道:「自由與權威的鬥爭,遠在我們最早熟知的歷史片段中,特別在希臘、羅馬和英國的歷史中,就是最為明顯的特徵。」個人與國家和大眾文化組織權力之間的關係,要求人們從根本上區別各自享有的權利。自由的任務是考慮人們如何在不損害個人權利的前提下滿足組織生活的必要需求。
12-02
超人
3岁希腊文,5岁拉丁文,20岁精分。凡事分析的习惯对感情的培养无益。
05-27
林@语堂
三星半。这个天才其实很勤奋。
05-24
greenhands
牛人的书,这样的牛人天生的吧?
11-09
Miao
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他的父亲和妻子。写他早年教育的部分很有启发。在读书、写作、做事方面都跟穆勒学到不少东西。他与其妻子的感情和精神交流真令人神往,他们二人在《论自由》中永远地融合在一起了。。。
06-16
与忘
用15年的时间博学,三岁希腊文,七岁前遍读希腊文史哲典籍八岁学拉丁,几何学数学十二岁经院哲学,十三岁政治经济学,十四化学十五心理学又有十年思想困顿,二十五岁始遇知己,并思想渐开混沌,历廿载守候终待得佳人,心灵交汇,默念相融,著书立说八载……伊人杳去,心灰意懒,整理篇章,怀想佳人………………ps:一个绝对的家庭教育的典范,为了不受世俗所污,因而也失去了在团体中学会自我克制和与人交往的技能,过于重视思辨的训练,忽视动手能力,也使得生活实际技能缺失,生活单调,童年简单,休闲不过与父亲散步,顺便还考察学习交流思想,或者从一种题材的图书到另一种题材,所以一个天才的孤独在于没有童年,没有社会经历……所以经历了漫长的困顿,怀疑,天才并非因其智慧而没有常人的烦恼,相反却因为智慧体验到更多的不解,一个思想者往往如此:思想敏锐,情感脆弱,个性倔强。所幸于局乏人生,终遇一佳人历二十年守候,心有灵犀,一同悟道……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思想相同,志趣相投,并可以经过时间的磨洗……总体来看这本书思想层面介绍的不多只是只言片语略微谈及,看完后想读《论自由》两人合心力之所作……以前一直没有读完……
02-04
浮霜
晚年的密尔通过自传,讲述了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让我们得以了解他思想变化的历程。虽然几乎所有篇章都与他个人的感情生活无关,但本书依旧流露出这位先哲对从小用特殊方式给予他教育的父亲和相识廿年结婚七年的灵魂伴侣和妻子的爱。与后人猜测的不同,我看不出密尔憎恨他父亲的特训,我儿子要遭殃了…
08-10
江绪林
译本差;三岁始学希腊文,James Mill的封闭式教育;从未有过宗教信仰(后来无意中说斯特林当牧师是误入歧途【115】);读法国革命史,渴望成为民主斗士,信边沁;哲学激进主义首批人;自认是推理机器的一段时间【81】,漠视情感;1826的意义危机(但并不如我想的那么深刻):联想原则与分析的瓦解效应/转为间接功利主义,读华兹华斯的治疗;受大陆影响,进步观念,圣西门的建构-批判的进步史观,孔德的重大影响(崇拜孔德【154,201】),研究托克维尔;“此后我的思想没有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只有连续不断的进步”【164】;就不再持守私有制底线而言,“可以明确地把我归类于通常所称的社会主义者”【171】;未来的社会在于最大自由和平等分享的结合【172】;失望改革成功却无效;入议会还拉布。
11-09
陆钓雪de飘飘
有谁把第欧根尼·拉尔修翻译成狄奥杰尼斯·莱尔蒂斯的(P5)?密尔八岁学拉丁语自己尚嫌晚矣,译者是怎么好意思不通拉丁语就算了,不知道拉尔修就算了,连查个作家的名字的工作都不会做?真是态度问题。第二译者叫陈宝国,我看你去拍电视剧好了。
06-03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