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欢贺萧老师细致入微的女性视角,在序言就被她的书写意图“make the invisible visible”感动到。《天津工人》有着和《记忆的性别》一样注重口述历史的研究倾向,读这本书完全没感受到这是贺萧1979-1981年之间采写的,仿佛就是1940前后的天津。作者本想以天津和上海工厂对比,但实际却发现作为北方港口和最后的开埠城市,这里的外国资本投入、本地军阀、工作生活(手工业/小作坊)和帮派都与上海风貌不同。也正是这样才能以“发现”的视角记录,并从公共生活、家庭构成、工厂区发展,车间斗争多角度还原了天津的生活。秉持着“阶级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东西,它是一个被塑造的社会产物”。正是天津这座城市的生活环境为天津工人的形成奠定基础,其中对女工,妓女,妇女团体的书写应有掌声。08-26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