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lire
    易卜生个性中的青春活力反映在每一人物身上,持续游荡的培尔•金特,奥丝,索尔薇格…他们从不会真正感到疲倦。而剧作中所谓“人妖之别”其实并不那么明显,只为自己而获得妖性的培尔•金特在人的世界中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他的“妖子”亦是如此,大部分人都成为废品,只有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只有利己主义的狭小视界。易卜生的喜剧性反讽是锐利的,具有攻击性。10-26
  • No kitsch
    深刻地“我知道你的行为,你既不冷漠也不热情,你应该冷漠或者热情,因为你既不冷漠也不热情,所以我把你从我口中唾弃”,而我也只是一颗等待铸勺重铸的纽扣,在世界这个背心上没有一颗扣眼可以匹对。10-25
  • Vector
    易卜生通过将人类自私自利特性的集合体置于培尔·金特身上,并以一种放肆而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以在不损失培尔金特人性魅力的前提下,试图去解答如何“保持自我本来的面目”,而不是“只为了自己”。有两幕特别喜欢,一幕是培尔·金特问“你是谁”,而声音回答“我是我自己”。这样的回答本身就做着一种尝试,不以社会身份或者某种称呼来限制自我,我就是我本来的面目。另一幕,培尔·金特远远地看到一个小男孩切掉他的拇指,而几十年后出现在他的葬礼上听牧师讲死者的过往,这种冷静地旁观将整部剧定格住,抽去人们对戏剧中情绪的反映,只是冷静地思考,去对比这个男孩与培尔·金特。10-25
  • 枯丙仄
    读后有余味...好似易卜生超前的思想很多已成为今日的“常识”(虽说但是,中文译本还是稍有不满意之处;比如在英文本中,培尔对初次见面的姑娘表现的那种登徒浪子形象似乎略去了,粗口的词汇:goose/mule/…都意会了;还有很多诗的韵律也丢失了;以及易卜生对德/法/英外语的把玩也全然不见了…)12-21
  • 贰麟
    脱离了挪威当时时代背景的读者/观众也能看得非常起劲,“撒谎大王”的出场让我误认为是对堂吉诃德的拙劣模仿,但后来山妖出场、海上航行、沙漠先知的系列经历让戏剧完全脱离了常规戏剧的套路,“山妖”增加了奇幻因素,“游艇”增加的现代成分,“沙漠”增加了异域风情,疯人院以及最后回乡的情节实在让人怀疑黑塞荒原狼的灵感是否来源于此,疯人院的登基以及回乡十字路口铸铁勺审判三问非常精彩。金特时而绝望时而激情,时而疯癫时而理智,时而污秽时而虔诚,他的形象僵硬而生动,历经海上的遇难与沙漠的炎热,返乡的他并非与奥德赛一样有温暖的洗脚水迎接他,反而是英格丽德的死亡以及穷追不舍的“死神”,但索尔薇格是佩涅洛佩精神的继承者,成为了浪子返乡的永恒意义。01-24
  • 平平一点都不平
    看话剧前的扫盲~唏嘘,不要等浪子回头,一等就是一辈子……02-01
  • 烧麦配清酒
    你就是永远消失掉,又有什么关系!02-01
  • 麦麦
    奥丝去世那一段写得太好了02-12
  • 曼弗雷德
    无怪乎萧乾老爷子这么爱这出剧,真是无比震撼!!如果说歌德的《浮士德》是抛出一个问题,拜伦的《曼弗雷德》是在思考这个问题,而易卜生的《培尔金特》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关乎人类的终极一问!膜拜易卜生!如果只读易卜生的《群鬼》《玩偶之家》之类的戏剧,根本无法窥探易卜生的伟大!03-04
  • 金小落
    “活着就是要同心灵里的山妖战斗”,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培尔·金特的真实写照。可能他战斗得不那么明显,可能他没有明晰人与山妖的区别,可能很多时候他自己也活成了山妖,但是这不就是每个真实的普罗大众正在经历的吗?我们每个人也一直在这两条道路上转换往复着。要永远保持真正的面目,要不羞耻于忏悔和认错,要在自己生命中心里选择高尚,给培尔·金特,也给你和我。04-06
  • bigtable
    生命的跑道的终点不一定会有一个Solveig唱着歌儿等了你一辈子,看完只希望不会有人再等。10-25
  • 刘川
    比起玩偶之家,更喜欢这部。天马行空07-03
  • 阿辽沙
    “一个人为了活下来,一辈子得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啊!”05-19
  • 未注销
    有几个忽略的场景和思考在译者的代跋里得到了补充,特别好。“你一直在我的信念里,在我的希望里,在我的爱情里。” 相比现实而言,戏剧真是可爱得多,可以让浪子回头,可以在爱里得到救赎。03-20
  • 叶梓涛
    / 居然是在卡尔霍妮中看到的,然后找来的。前段看得迷醉-罪,天要塌下来;怎么救,怎么救,自己是伪,自己的相片已经洗不清楚了,作为今天洗相片人的心理医生。最后的救赎,这里的,是永恒的母亲之爱,是上帝吧。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