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aily-lv
    很厚的一本书,读了好几个月。整体论科学,非常吸引人,什么时候才能将科技、人文完美统一呢?越接近近代,理论读起来越不好理解,但其中科学家的精神越来越打动人。04-11
  • 张迁碑
    这本书看很久,科学的历程也就是人类思想的过程。在那些生硬的定理和公式背后,可以看到温暖的胸怀,执着的渴求。12-20
  • 虚行之
    最有收获的还是关于中国为什么不行,和西方为什么行的那一段探讨啊。06-21
  • 梦马の~
    本书量子力学之前的内容理科生都学过,之后的内容也容易理解,怀念自己知识储备的巅峰时期,如果当时看过这本书,我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所学的各种原理定律理解得更为深刻。对于这样一本宏伟的科学史(或者说是科学角度的人类史),也是人类对抗自然改变命运的历程,很励志也很残忍,几句话很难充分表达读后感想,总结:精读+必读系列。生态学第一定律“生物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学第二定律“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澳洲大火毁灭掉上亿个生命,全球各类疫情大爆发,南极温度已达到20度,如果说自然的问题自然会解决,那么,第一个被解决掉的会是人类吗?……哎……02-29
  • 牛痘
    作者尽力了,国内似乎很少接触到世界科学史专著。04-15
  • 神威
    修行40th,三个院士倾情作序的此书有通史类书籍的一切特点,系统而流畅,全面而严谨,希图读完此书对某个领域有深入的了解那不可能,那不是通史的任务,但是以此书为路标为索引是肯定没错处的。此书首版出版于95年,至今二十多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严格来说针对此书的绝大多数批评都应该给“通史”这一体例,此书若再细那就是剑桥科学史了,并非一人之力所足敷。而此书重事实陈述而绝少夹带私货的写法更适合初学者掌握全貌使用,绝对的好书,强推。07-07
  • 消费主义小可爱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04-05
  • Decretum
    当年被方舟子逐条批判的低级错误倒是都很实诚地改了过来。06-10
  • 疯狂大帆船
    说实话,我觉得科学史不应该这么写,杂芜堆砌的感觉。堪比彼得沃森的那些《思想史》。如果说90年代第一版有着极大的价值(中国版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启蒙),那么到第四版,真的是炒冷饭了。吴老师有更具思辨性的作品,不知他如何看待这本书反复再版。如果新时代读者还停留在认为这本书“非常好”的水平的话,那真的是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嘲笑。10-09
  • 耗子kuai跑
    有的地方叙事太古老了,不应该啊10-30
  • 晓林子悦
    “一书在手,纵览天下。远古至今,5000年科学历程。”免费奉送广告文案~嘻嘻。很“腰疯”,不过,总体还是贴切的。很不错的科学史通识读本,简单明晰,包罗万象。广涉各个领域,重在事实叙述,友好的大众读物。非常适合图书馆、学校和一般市民家庭教育(此处也是广告,哈哈~)。我个人比较感兴趣并想深挖的是,中国科学史的地位,这种略觉尴尬的惊鸿一现,这种断裂和忽视,是怎样造成的。09-09
  • Victor
    三个月,90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不失为一本科技史的入门通俗读物,虽有罗列之嫌,但逻辑和演进轨迹尚算清晰。凭此一著,奠定吴老师在科技史的起步和现今地位,可敬亦可叹。敬佩吴老师的成就,心向往之!钦佩吴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科技史,足迹遍全球,照片显生动,可见治学之严谨和钻研之精!04-29
  • Aaron
    绪论挺有了解,后面陷入了百科全书式科普。但还是对我很有启发。09-01
  • mooncake
    吴老师的经典作品。封面很时尚清新。内文也挺漂亮的。之前北大版的排版只能说:很省纸。08-07
  • 私享史
    初中时读本书第一版,五星;大学时读本书第二版,四星;现在读本书最新版,三星。评价的降低,不单是由于作为读者的我在不断成长,更是由于作者在二十多年屡次改版的过程中并未对本书进行实质性的修订。这种大部头一旦写就,要伤筋动骨乃至脱胎换骨式地修订确实很难,可若是不愿意修订且作者有自知之明的话,就应该敝帚自珍不再出版为宜。科学通史的良好写作,需要作者不仅具备渊博通识和海量史料,更得有纵观全局的史感和史观,这是吴老师二十多岁写作第一版时力所不逮的。那时的他显然在知识上有很多囫囵吞枣,在史观上没有清晰脉络,越写到后来,就越有资料生硬堆砌之感。不过,本书不失为中学生理解科学和培养兴趣的入门读物,但希望未来有更好的国产原创取而代之。(书中科学家肖像图片插入太多,毫无必要。)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