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Lyn
    Better than self help books in dealing with loss, grief, and forgiveness06-22
  • 第二个乌托邦人
    这本伴随我走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我没有失去过谁,但却感到了切身的痛苦。与其是幻想儿子的样貌,不如说是直面自己像深渊一样的思念,“你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活着的不是你吗”、“妈妈,这只是个故事而已,就像你看到的我,也只是你的故事而已”,每一次用想象中的儿子说出这样的话,都像是母亲自己给自己扎针,刮骨疗伤一样对自己痛下狠手:你形容词真的用得很差,你不要写儿童故事了你不适合… 这个故事是对逝去的告别,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自我的严格审判,想要心疼地抱住主人公,没关系的,明天我们好好地过。07-02
  • Gloria
    Every question Yiyun Li throws is like a punch to me, she seems to be able to read my mind.05-15
  • 芒狗梨
    舍不得读完 每新读一章就把前面几章重新读一遍 真的太美了 太宁静了 Words fall short...04-25
  • Words do magic. Appropriate to finish on Mother’s Day05-09
  • 瞳.
    Words fall short, but sometimes their shadows can reach the unspeakable.02-22
  • 长颈鹿的斑马
    Why this is fictional? it is so real06-20
  • 多喜子
    读书小组里的小伙伴推荐,确实是我平时不太会读的类型,虽然对Yiyun Li的书一直感兴趣。失去孩子的痛苦,作者用母子对话的小说形式展现,对她自己也是一种疗伤吧。倒是很喜欢母子之间的关系,俩人对文学对文字的热爱,想象中的对话应该也是基于以往的互动。一些英语词汇的咬文嚼字,一代二代移民的观念差异,怎么讲,作为中文母语的人来看,都会有点共情吧。05-26
  • 艾小玛
    写得太好了。看哭了好几次。08-26
  • 阿满满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话想说,但看完却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的。这是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对话,是生者与死者,现实与想象,琐碎与精细,拥有与失去…理性永远无法抵达终点的对话。虽然词句简单,却蕴意丰富,精致好看。06-29
  • seren
    这本书我只差一点没有听完,倒不是觉得太痛苦,而是……到后来反而觉得太平淡。可能整本书从头到尾同质性太强,慢慢让我失去了兴趣。李翊云的书我十多年前不喜欢,这些年倒是越来越喜欢她的文字,尤其最近在纽约客上的几篇散文,有一种既忧伤又可以抚平人心的奇特力量。对我来说,这是一类很神奇的文字,听的时候,它们几乎是透明的,空气一样,不承载含义、意义、甚至内容。它们过耳就消失,不被咀嚼、吸收、或者存储。听这种文字,也像是赤足踩在水中,每一分钟都完全彻底地浸淫在水里,但其实水流并不留下任何痕迹,离开以后,亦不会记得水的形状,因为那几乎不存在,所能记住的,只是水流过时自己主观的感受而已。这么说好像很玄,但又确实是真实的感觉,然而这本书听完,我好像也对这样的文字略微有点腻了。05-01
  • jinying
    太悲伤了,悲伤的浓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感受到了一种稀薄。感觉有些人是生下来就背负成为艺术家的使命,所以老天赐予Ta种种不幸。只有艺术家才能把这不幸变成人类存活过的证明。10-08
  • 舟上不想卷了
    用非母语写作的人能很容易体会这种和语词缠斗、肉搏的感觉。理解语言,不仅是理解它的含义、背后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更是它承载的生命体验。儿子之死将母亲抛掷到一种独特的存在状态中,全书没有“故事”,只有想象中的母子对话。母亲回忆儿子的感伤不断被儿子的反驳消解,并迅速展开诡辩般对语言的纠缠,小说进入了对文学和语言本身的反思。我们能否避免隐喻和陈词滥调?形容词、名词、副词对我们的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当然,也少不了海外移民女性的诸多体验,一代和二代移民之间的关系等等……09-24
  • 别的熊
    "Where else can we meet but in stories now?" 读完长叹一口气。李是很聪明的作家,用词简洁但讲究。这书写作家母亲在一个名为nowhere的空间里与自杀的儿子相遇,由此展开的一系列对话——母亲会的和能够使用的只有文字,于是母子只能在文字的空间里重逢,但因这空间是她构筑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话又可能是自身互搏(母亲几乎说什么都会遭儿子反驳)。纸页间满是犀利的箴言金句,而这是提纯过的现实——母子的对话几乎全围绕着抽象的语法与事物——回到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如此简洁、工整、优雅。写suffering和perfection的几段让人心中有钝钝的痛感。这应该算李的autofiction,感觉她是非常不放过自己的那类人。希望她获得理解,不论从自己身上,还是从他人身上。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