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东方学
反馈
书名
东方学
作者
爱德华·W. 萨义德
格式
PDF
评分
9.2
ISBN书号
9787108065742
出版年
2019-9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数
545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社会学
豆瓣评论
读书的不再犹豫
写报告看吐了,再见萨义德,有机会再会…
01-15
唐幻柏
人文社科研究的目的不是制造永恒的秩序 而是历史经验的消除
04-06
GJH
1.发现一个大牛也关注到了自己关注的一个角落令人兴奋。2.盼望着他表达了与自己不一的观点然后成为靶子以为自己观点造势3.读着读着发现大牛写的太全了,只得将表述改为“由此我们必须进一步阐释...”
04-23
评分记录仪
一部具有启发性、指导意义的作品。“东方”一直被错误表述,但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讲到其真正是什么样子的,而是讲了“东方学”中出现的抽象性、总体性等问题,这确证了“东方”的复杂暧昧,在某种程度上讲它与“西方”没有什么不同。这本书与其说在讲某个观点,不如说在分享一种思维方式、研究思路,对东方学家作品的细读与批判则是这种思路的一个例证。“东方化”的思维方式极为诱人,即使是作者有时也难免落入陷阱,这使人警觉。
04-17
方可平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1.“他们”是被表述出来的2.他们处于无法表述自己的权力弱势地位。修辞与历史的关系元史学。从作为一种学科的东方学出发,揭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得出作为一种权力话语的东方学。社会建构论。受奥尔巴赫影响,不以西方学对抗东方学,试图冲击本质主义,抵抗均质抽象表述,发现具体的人。寄寓与象征区别被思考,不要从上至下的象征,而要保持异质特殊的自然生成的寄寓普遍。不过,完全特异的东西是无法理解的,最原始的处理是进行二元分裂(从他性到他者),要做的是看到熟悉之处,但解放可能要在此基础上多发扬陌生一面,熟悉标志震惊的滞后。东方学是closed的,东方总是被表现为一个在欧洲内部扮演特殊角色的局外人(神圣生命)。缺少殖民主体内部分析,还有些二元化,走向巴巴斯皮瓦克。
07-11
__蛰伏
印象最深的是东方无法为自己发声,西方“创造”了东方。想到之前遇到一个在社团里出柜的学长,他说我们不能依靠别人为我们发声。
08-27
长湖镇第一公民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东方主义只是作者想要表达那种倾向的其中一种形式,其还有很多变体,像“西欧中心论”、“非洲中心论”、华夷观下的历史文明书写。历史其实很复杂,不要把某种现象归因于某一种解释,文明是互联的、交流的、多元的,对单一的解释范式抱有警惕已经足够,这才是合适的思路,而不是以一种主义代替另一种主义
01-30
Ἴκαρος
discourse analysis-post-colonialism-historicizing-cultural studies 越来越体会到当代学术研究与历史研究密不可分的联系,成为了“知识考古学”。作者确实有一个strong case,很有力的展现出东方主义与帝国主义的之间的亲合力,在另一个层面上“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对于整个文化研究都很有意义。
04-07
且付阙如
一个论点贯穿全书#至今已觉不新鲜#
03-29
Algernon
你可以把“东方”换成任意别的什么,这些观点依旧成立。
04-05
愿你的旅途漫长
提出了很多人们常常视而不见、认为理所当然但却应该反思的问题。最喜欢这句话:“也许如果我们能记住对人的经验的研究通常有着伦理的——更不必说政治的——后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就不会轻视作为学者的我们所做的工作的价值。对学者来说,还有什么比人类自由和知识更好的标准和规范呢?也许我们还应该记住,对社会中的人的研究是以人的具体历史和经验而非学究式的抽象概括或含糊不清的规则或任意武断的体系为基础的。”东方学的失败里有当下的某些问题的影子:相较于模式化的表述,个体的经验、个体的价值、个体的人性不是更重要吗?人类什么才能学会把自己的同类(不论他是“穆斯林”还是“武汉人”)当做像自己一样的“人”来尊重?
01-28
SeaHoney
上一次阅读可是好多好多年前了,重刷一遍的最大感受是,萨义德实在太墨迹了!这本书完全可以压缩到一半甚至更少的篇幅,因为萨义德的核心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不要相信东方学,东方学是个骗子,它与现实无关而更接近于话语的不断重复与内部调整,今天美国人对于伊斯兰世界的偏见正来源于此,所以只有打倒东方学才能重新创造世人“正确”认识伊斯兰的契机。
06-29
织织织郎
冗长乏味了点,观点在六七十年代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学术界很有警醒作用但仅限于此,看绪论就相当于读完一本书了。后面还早举各种文学理论的例子来印证并且不与其他解释作比较,用魏总的话就是,你证明一个东西存在a倾向时,但同时它也可以存在bcd倾向,你需要说明为什么bcd解释不太对再证明a倾向确实存在才有意义,不然abcd这几个本来互斥的倾向同时存在那就跟没有倾向一样,此书的方法却是举了一堆东西表明他们都有a倾向,所以a倾向确实存在。前三分之一尚且认真读,后面开始一目十行了。
12-23
维舟
几乎愿意打六星。其实我读的是三联初版,但不知何故在豆瓣上找不到条目。这无疑是值得不断重读的经典,重要的还不在“知识点”,而在对知识系谱的梳理、文本的批判阅读、对权力的反思等等,这需要敏锐的批判意识,并不等同于后殖民的某种“政治正确”。p.s.最初买的三联1999年初版,定价23.8元还打对折(大概这样的学术书没人看),可说是买得最划算的书之一;2007年重版,定价30元,2019年新版,定价68元,于此也可稍见近十年书价大涨。
07-25
劬盦
四年前还不怎么读的下去,可见这几年还是有所长进的。这本书飘荡着米歇尔福柯和葛兰西的影子,这就决定了本书的基调,一是文化批判性的,二是meta的。萨义德在书中提出的论点无疑是高明的,“东方学”是一种权力交织下的强者话语,东方内生于西方社会的肌理之中,其本身就是一种建构;这种话语具有明显的霸权色彩,因而具有男性风格,强调规约化、静止化等等;与之相对应的,弱者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而对抗东方学的出路就在于“用历时性的叙事”对抗。基于论点,萨义德基于“经典文本”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其论点看起来十分坚实。但萨义德这本书同样有明显的偏见,对文本挑选的偏见、观点的偏激、对“被表述”群体的窄化和弱化等等,毋宁说建构了另一种“主义”。从这一点来看,历史本身,或许也就是棱镜中的一个面向吧。
12-16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