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学习教育
无处落脚
反馈
书名
无处落脚
作者
贝丝·廖-威廉姆斯
格式
PDF
评分
8.7
ISBN书号
9787520152242
出版年
2022-6
出版社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数
360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标签
政治
法律
豆瓣评论
玍汪
具有流动性的群体如何影响国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又一项研究。该书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其叙事线索打破了简单的“地方-国家-国际”的线性叙事,挖掘了不同势力的多重互动。作者认为“正是联邦政府的失误造成了当地的问题,而当地的危机则产生了国家和国际上的后果。”白人精英向往帝国主义、商业全球化;排华群体恐惧华人会对共和之梦带来的威胁。这种张力下形成的温和法案成为了后来排华暴力的温床。这样的叙事线索使得全书既关注到了国内不同政治群体分歧给排华法案所带来的张力,还能够从国际视角再考察地缘博弈对排华带来的影响。书中另一特点则在于视角的多元化,作者并没有拘泥于高层政治,考察了不同群体内部的多样性。以华人为例,作者还关注到了华人群体的能动性。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能够看到排华议题是怎么为各方所用,成为谋求各自利益的工具
07-24
孤岛渔翁
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出台的前前后后,一代华人移民的苦难史,“The Chinese must go" 口号下的美国社会。等了三年的这本书,是本好书。5星
07-25
横转中子星
全书观点清晰。第一部分侧重于分析,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侧重于叙事。从整体来看,兼顾阅读性与知识性的平衡。①关于是否排华,美国国内有两大主要势力:一个是以高层白人与传教士为主的挺华派;还有以白人蓝领(以民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排华派。虽然两方意见相反,但均是为了维护本阶层的利益;②关于为何反对华人移民到美国的论述颇为详细,从多个角度切入分析;③美国人对待华人矛盾思想的论述,富有哲理与趣味;④关于《中国人限制方案》《佩奇法案》《排华法案》等法案来解释与分析,探查美国国家机关的运作方式和联邦与地方之间的权利争夺与权利再分配;⑤华人、非裔与印第安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于美利坚民族的关系——融为一体或是相互独立;⑥中国国内对于美国排华法案的反应(以商人为主导的两次排美爱国运动)。
07-16
Blade King
非常标准的美式历史著作,讲述了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日常到美国对外政策的排华历史(作者的说法是scalar jumping的方法),更大范围内也提及了排华作为外国人身份的制度化的先驱。从日常的恐慌到单边政策的实施,这何尝不算美帝版的叫魂呢。
07-15
姽.
原来美国人现在这种“工作被中国人抢走的咬牙切齿,以及担心被中国人征服的忧虑”从19世纪就有了。而对于一个追求落叶归根的族裔来说,遇到这样无处落脚的境况确是令人心意难平,尤其是美国人将排华拓展到海外,在更多国家形成反华环境。很可惜书到二战后废除法案后就戛然而止了,没有对美国当代社会的亚裔仇恨做出更多的分析。另外真的是这样吗?中国人这样难以被归化、改变和融入吗?
07-17
橙小虎
第二本索恩,这系列都这么学术的吗?排华只是表象,内在的核心问题是:谁是美国人?
12-17
mi_li_a
目前为止读过的关于排华历史最喜欢的一本,最近读到的女性学者的书籍总能让我发出“哇 还有这种角度 这种方式”的感叹。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1. 法律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差异。最为熟知的1882年《排华法案》其实并没有在法律执行上获得联邦层面的有效支持,最终效果十分有限2. 联邦和精英阶层起初反对反华。联邦出于海外扩张和外交打算,精英阶层出于自身利益打算(“爱国守法的美国人”,与反华的主体工人群体区分)。但最终面对愈演愈烈的白人暴力选择漠视和接受排华。3. 居然有人觉得驱除华人也是对华人的保护,让他们“免受白人暴力”4. 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加强了公民性的塑造,因此也加深了“外国人”和“异族”的概念。在这个时间节点大批到来的中国移民成了“异族中国佬”,对待他们的移民政策塑造了美国现代移民政策
12-15
麒麟
读起来比较乏味,流水账记录为主,太多的细节,读也行不读也行,重点在于记录发生过的事,对于背后的原因分析较少,让我想到了另一部比较乏味的书《耶路撒冷三千年》,我觉得普通大众读者不做研究的,可能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细枝末节的陈芝麻烂谷子,直接说结果,并且分析,可能更好。
12-09
四月武器
每一个向往美丽国的华人都值得去了解的排华史。他们认为印第安人,墨西哥人都是可以同化的,但华人不会。(有个别娶了白人女性的华人上教堂成功融入当地,但很少。)两个罗斯福总统,西奥多正式通过了排华法案,富兰克林取消了(二战期间为了争取亚洲的支持)。华人的对手是当地的底层——认为华人抢了他们工作,但不仅仅如此。或许,还有已经上岸的华人?
08-30
豆友78753527
前两天心情极差的时候读了一半,今天飞机上又读了一半。没有沦为少数族裔卖惨书,把排华的历程融入到美国19世纪中后期的社会发展变革(即美利坚民族国家形成)中了,挺好。第一部分通过华工问题体现美政府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政策和基层治理思路,尤其有趣,读者仿佛可以看见今日美国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前身。第二、三部分就比较破碎和流水,趣味性有但不多,不如相关纪录片(就叫《排华法案》)。比较有帮助的是用排华运动的发展(美国官民高歌猛进,晚清政府节节败退)补充了中国中学近代史教科书上“门户开放”前中美关系尤其是贸易关系从相对平等到极不平等的背景知识。翻译很多地方显得比较青涩(不能说完全错了但读起来怪怪的)不过英译中基本能猜到不影响阅读,既然这本书是出版社抽奖送的我就拿人手短不扣分了hhhhh
11-28
...
本书的核心更像是解释“外国人”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形成与变形,而之所以讲排华,是因为作者恰好是华裔,或者有这方面的资料。书中的华裔群体比我想象中的更面目模糊,个体和群体在这场历史中只是被驱逐的对象,甚至没有驱逐者来得清晰,仅结尾偶然提及的一个“疯”女士,本书意欲讲述人类历史,人性的部分却只在此处露出一角。
11-19
赫恩曼尼
三年后,我翻译的这本书终于出版了,出版过程真可谓命途多舛,一度沮丧到放弃——作者讲述了一个基本事实:美国的政治权力结构是如何影响移民政策,并波及多个社群的生存境遇的。这种影响是多方角力的结果,暗藏在国内政治派别、社会阶层、种族包容度、机构制衡、国际外交的缝隙之中。而掘开这方缝隙,窥见内里的机制,本来就需要勇气。希望我浅拙的译笔能配得上这份勇气。
06-14
人间theLivings
“多地皆以暴力驱赶中国人,住处焚毁,财物尽夺,某情形之下杀人殒命,当局未采取任何严苛手段予以制止,亦未承担保护之责。”暴力似乎远非一系列孤立的事件了,如果联邦政府再不介入,郑藻如相信,中国人会从这个国家彻底消失。
12-12
虎鲸与南京
让华人显得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有两个。首先,他们在海外的职业生涯从非常低的经济起点开始。其次,他们在上升的过程中所走的路径也有其特点。一方面,海外华人通常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特定国家里从赤贫状态起步。另一方面,哪怕早期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已经实现富裕,在接下来的一些年里,仍旧有新的赤贫华人到达这个国家。所以本地人持续地用自己的双眼看着这个奇观,就是到达的时候比他们更穷的中国人最后反而超过他们。这样的故事在之后可能会带来很多启发和灵感,但是在当时他们让世界各个国家的很多人感到很难堪。这样的例子还有,尼日利亚的伊博人、斐济的印度人、西非的黎巴嫩人、东欧的犹太人和东南亚的华人所实现的从贫困到富足的崛起。在富足的环境下出生的人实现更大的富裕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嫉妒感,但是不会像暴发户的成就那样伤害其他人的自尊心
03-21
司马文岚
不同意图瓦西的观点。首先,照图瓦西的理解,英文应该是violence against the alien。 violence of the alien 是什么鬼。其次,全书的主旨就是对华人的暴力和排斥(从1882年exclusion act正式开始)如何形塑华人作为一种异类(alien)在19-20世纪的美国社会。
03-26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