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江南书剑生
    文献梳理的工作担得起治学严谨,而理论上的贡献比史学研究更重要05-29
  • 涟子清
    真正的目标追求,需要在山野之间选择甚或开拓具体的路径,而不能停留于在起点和目标之间画上一道直线。12-12
  • 木南
    终于知道为什么家琛不喜欢这本书了,因为他是搞英国史的,这本书却是一本打着法史旗号的社会学著作,不过福柯和韦伯还是对我胃口的,接下来该读一读韦伯了12-01
  • 杜秀
    文献整理做的很棒,但是确实没有太多洞见。苏力说本书观点是从材料中渗出来的,我看言过其实。有一些部分值得商榷,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值得学习的。06-21
  • 韶家依
    把“法庭”和“法官”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的技术和司法的表征,探讨司法的在国家治理层面的政治功能。框架是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司法的“去人身化”(depersonalization)和“跨地方化”(translocalization),韦伯和福柯的影子较重。关注历史中的“偶然”与“变异”,论述逻辑清晰,但不是特别细腻。12-11
  • momo
    比较规范的学术研究,其实核心观点在第一章就讲清楚了,剩下的内容属于文献和史料的展开。基础性权力,代理成本、司法的政治属性这些内容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有收获的,另外行文流畅,不错。09-04
  • 孤虚蔷客
    材料的把握尽管有所缺憾,如对中世纪档案的使用等,但还是能够从众多相关领域的国外研究者视野中发掘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洞见,就此而言,就比那些只会宏大叙事、遣词造句的所谓研究者强了不少。07-21
  • 落跑路人
    多处都使用了二分法,差异分明,可读性强。06-14
  • 潜流Underflow
    通过直接梳理英国司法史的方式勾画了英国国家治理“超人身化”、“跨地域化”的事实,及英国司法独立的事实、叙事的产生过程,挑战了“司法独立”“律师职业主义”等印象。其中介绍了英国各类巡回法庭对强化英国国家治理的作用,有利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巡视组等实践。03-01
  • 我厂崩没崩
    个人认为于明老师上课的精彩程度比这本书高得多,他的课是我在华政的本科阶段最受思想启发的课,没有之一,话说那些开口闭口伪装的人你们有没有意思,法律史学者不是史学家,虽然要借鉴治史方法但是没有必需要按照史学界现在都不咋用的兰克学派的理论来写作吧,夹带的私货如果是有道理的我也是会接受的02-07
  • 文森
    2016年4月,不负期待。时间段的选取有讲究,文献梳理功底好,学术格调高,是我辈好菜。有人批评“史学贡献差”,莫非不知道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学老师?基于believing is seeing 而见的问题不是有效的问题。04-08
  • 余叶知秋
    写的是法庭宪政史这类的宏大叙事,用“政治史”来表述有点自我阉割了,点到即止?用的材料比较熟悉,都是普通法研究的基本成果,极少有具体的法庭细节。治理是个好词,仿佛棋手在摆弄棋子,但就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司法而言,棋手和棋子之间的界限未必那么明晰。12-07
  • 伦神门下走狗
    既然全篇是关于司法制度背后的政治纠纷,为何又要在文末坚持“独立”的理想?何不承认独立本身即为政治呢?文献梳理很棒,但理论视野还可以更开阔。05-11
  • 了了
    加一条附注:这是一部伪装成法律史的理论作品,颇令人失望。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