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芦花雪
    索引满分,本可更有故事性,推测和枯燥语言略多,作者人品扣一星04-13
  • 索芝麻麻麻
    购于香港铜锣湾乐文书店。资料翔实的一本书,可见作者花了多大的功夫来展现不为人知的背后面。尽管厚厚一本,但是没有太多理论,很好读。08-07
  • 不長
    作者以豐富的史料寫就了粵英交流史上三位重要人物之小傳,可以為傳記寫作之範例。章五第五節就mandarin和cantonese在港之存廢作了一番分析,觀點值得參考。03-13
  • Cincinnatus
    问题是问题,史料是史料,绪论、总结与正文内容完全是两张面孔。爬梳史料确实是苦活。12-09
  • shichalo
    这种倚重档案的历史写作是最困难的,全球中文研究领域也就那么点人,尤其作者处理的问题有需要全世界犄角旮旯的史料,从文中不厌其烦的原文引证就能感觉到她无限的快乐。虽然大框架上以译者为线,但篇章内部其实稍嫌混乱,细节考证冲淡了论旨的统一和力道,最后对翻译和英国汉学特点的剖析有点重复论证的味道,也就是导论和结论大致不差,若是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书写路线(如苏精那般),或是提炼出若干译者+学者的类型典范,可能会好很多,不至于陷入细节而忘却论述的连贯。但这是技术问题,无论如何这本书的价值我很认可。02-07
  • 梼杌
    资料翔实,对历史挖掘地非常细致,十分详细地梳理了英国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以贸易、外交与军事为动因,任用、培养了几代译者,从而催生英国汉学兴起的过程。不局限于文学范畴的译者概念很有启发性,英国汉学的建设原来如此曲折。美中不足就是结论太简短,没有把知识建构提炼出来。01-19
  • 不知
    史料丰富,角度新颖,很多关于香港、英国、汉学的细节都更加有血有肉了。参考学习。02-15
  • Mr.W
    很好的视角,很有意思04-09
  • Natat
    极具启发 新资料的运用07-18
  • Ephemeral
    既是英国汉语翻译人员产生及培养的历史,也可被视为英国“中国学”的学术史,相当精彩。但作者对“香港与大英帝国中文知识建构”尚无充分论述,似乎不应将“香港”放入副标题中。03-06
  • 许季山
    史料翔实,考证细致,但是文风过于糟糕,枝蔓、琐碎、磨叽,不得要领,实在算不得一本好书。07-09
  • 江南逢
    飞即,威妥玛和理雅各08-27
  • 但作缮写謄录生
    頁99 “羅伯聃於鎮海(Chinhae)”,非“定海”;同處後云“馬儒翰緊隨代表皇家對華商貿全權代表”,原文是Plenipotentiary,即“全權公使”璞鼎查;頁102 大沽口"Pei Ho"是“白河”,非“沛河”;頁106 寧波、舟山等戰“是中國抵抗英軍最頑強最堅定的戰役”云云。絕對的“最”很難說,但寧波根本毫無抵抗。乍浦、鎮江算激烈的。為何完全不參考茅著呢;頁155 讓道光帝決定對鴉片“淨絕根誅”的是黃爵滋奏,不是林則徐奏;頁169 說三元里是“廣東地區爆發最激烈的戰事”,英軍“死傷慘重”,沒有好好消化現有學術成果。《天朝的崩潰》不說,即便是作者書里引用過的Strangers at the Gate里也講過三元里英方幾乎沒死人。第151頁腳注諷刺郭衛東《轉折》,表示吃瓜。11-13
  • 烹饪鬼才
    翻译是译者与文本的互动,是译者对知识的再建构,这是个很有启发性的视角,史料扎实到一个点,运用了很多新的档案,看出作者心思缜密,以至于细节很多很丰富,语言很通顺,结论很谨慎,但个人感觉还是偏重“译者”和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而非结果),想更具体地知道中文知识建构之后如何改变了英国的对中关系和殖民治理,另外第二、三章的某些章节分布感觉有点混乱,主人公若隐若现,并不太突出,最感兴趣的书中人物是“配角”高和尔,给我一种雷洛的即视感,酷04-06
  • Donald
    史料主要来自伦敦几大学院、剑桥怡和档和Kew,其中不少辨别字迹的扎实活,令人敬佩(在英国治英国史的好处)。不过多数主要人物的刻画稍有点儿positivist,尤其在涉及威妥玛与烟台条约的部分。脚注里不出意外的黑了Hevia一下,只能说是两人路数不同吧。08-29
  • Sean S.
    信息量庞大,发掘了很多新史料,关联外交、翻译与汉学。可以思考的是,如果着重突出译者的多重身份和角色,是否应该对翻译活动本身的影响做更多描述。换而言之,应如何界定个案中的“译者”这一身份?如果只是贴着“译者”的标签(如曾经当过译者的斯当东),而人物在个案中的活动却与翻译活动并无关联(个案中已经从政,充当汉学赞助人,并无翻译活动),那么他在个案中是否具有“译者”的身份?对他的研究与一般的历史人物研究有何差别?当然作者在中文系写作并无这方面的桎梏,但作为受到翻译学科规范限制的学生,应该如何在这种“多重身份”的研究视角下,凸显“译者研究”的独特之处?02-28
  • 豆友2217079
    期待已久,終於出版。跑兩家商務買到。非常詳實的檔案資料,封面上的郭實臘為中英官員翻譯圖居然是2015年第一次拍賣時才見天日。當時的翻譯涉及戰爭,不但人命關天,也攸關國家和世界命運,譬如書中談到《南京條約》的中英版之不同,是與當時翻譯環境有關。香港是研究早期中英交流的細節的好地方。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