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电子书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反馈
书名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作者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阿尔谢尼耶夫
格式
EPUB,MOBI,AZW3
评分
9.5
ISBN书号
9787559838094
出版年
2021-8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860
定价
98.00
装帧
平装
标签
游记
豆瓣评论
SiSi
3.5。田野调查版《猎人笔记》,学术白描,平铺直叙,文学性略逊。
01-13
出奇蛋
原来黑泽明的《德尔苏·乌扎拉》就是改编这本书,不得不说那时候的探险考察队伍是真牛逼,原始森林,深入野兽松林,稍有不慎,真是暴尸荒野。书中有一段关于原始森林,两队陌生队伍遭遇的应对处理方法,这活生生就是刘慈欣《三体》里面那个黑暗森林法则啊。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学识还没建立的时候,当地人已经有一套黑暗森林的生存法则,刘慈欣那个黑暗森林法则其实就是城市现代人对于一早早已存者的博弈行为的文字定义,非创新。另外就是德尔苏,和电影一样,老猎人一名,不同在于电影上的眼盲归咎于是他射伤山神的惩罚,而书中比较科学地说纯粹因为年纪大,视力下降。这本书不愧为经典,生动还原在原始森林中探险考察的种种,透过文字可以想象那片原始森林的各种奇观壮丽
10-25
azure
逢到无鱼处,虾儿顶鱼鲜。
10-23
老欧
德尔苏太好了(ó﹏ò。)之前看过一本写赫哲族定居之后酗酒啊自杀之类的书,但是忘了叫什么……是个毫无知名度的社科书籍
11-14
lili
大自然的气息。很巧合,1001部要看改编电影了,买了这书的毛边本。用了三个周末看完了。
10-31
猫只
很庆幸年末看到了这本书,打开书读上几页,便觉得走入了乌苏里的山野间,天高林深,这世间再多的纷纷扰扰都与我无关
12-22
北之岚
东北亚这沉默的一隅,几千年来从未成为史书的主题,能有这样一部巨著纪录下那些生灵的音容笑貌,是人类之幸。阿尔谢尼耶夫和德尔苏的出身如此不同,命运却又如此相似,令人扼腕…日后到远东时,一定要去寻访他们两人的纪念碑。
01-23
雪糕
德尔苏就这么没了……文明就是给人造了个精致的笼子!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01-27
愚人
不言自明,阿尔谢尼耶夫在1906年至1910年三次科考的乌苏里地区曾是我国黑龙江右支流乌苏里江以东至太平洋海岸的这片土地。通过作者的科考日记可知,这里有广袤的森林,绵延的高山峻岭,丰富的矿产,丰饶的各种植物、鸟类,出没其间的大批动物,变幻无常的天气,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各种族的习俗、故事……这个春节,淳朴善良的“森林之子”德尔苏令我难忘。
02-05
X316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是一部永恒的著作!对自然的壮美与力量、慈悲与残酷的记录,对山林中各种各样人类的描述,还有考察队的各种经历,都是绝无仅有的。两天半读完,黑泽明据此书改编的电影《德尔苏乌扎拉》,更多描绘了赫哲人德尔苏;而这本原著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本人也是同样勇敢、坚韧、善良、强壮、温柔的人。作者出身低微,母亲是农奴,父亲是私生子,在那样的年代里,他竟能成长得如此完满,性格如此强大又温柔,真是一个奇迹。
02-07
sleepy Mia
怎么会这样啊,我一路兴致勃勃地看到半夜,结局为什么会这样,大哭...
03-04
一湖海蓝
太好看了,停不下来。自然,猎奇,人性。
02-28
若寒anita
2022年遇见的很惊艳的一套书,准备节日间啃下。你很难把这本书当成是地理考察记录或者探险家日记,因为,他写得太有意思了。
03-05
momo
别烂尾别烂尾,期末季每天摸会鱼看看寒假起初几天还在看,后面就摆烂了。还好开学后坚持看完了原始生活,种族矛盾,文明剥削链,以及俄国人带些可笑和虚伪的拯救者角色(特别是联想到近日的乌克兰战争)。原始森林里的生活,让我学到很多,尽管都没记住。美丽的乌苏里,各族人民的渔猎生活。让人心生向往,不过肯定实际上是艰苦的。德尔苏和农奴出身的阿尔谢尼耶夫都是好人。随着阅读,好像自己也进入了考察队,也陪伴他们一路走过来,也建立了情感联系。德尔苏的死亡令我也十分悲伤,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02-26
司徒徒徒徒徒徒
德尓苏的死亡大概也预示着原始森林中,这个群体与那个时代的消亡。(在阿尔谢尼耶夫的篇章中,我好像也与这位淳朴善良的赫哲人建立了深厚的连接,有他的地方是尽兴的是惊喜的是安全的)
02-05
新西兰108
又让我再次的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德尔苏把森林里面的所有动植物都拟人化好像是游走在森林里的人们共有的感受,让我还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这么一群人活过,存在过。后记里译者介绍说他濒死的经历有六次,但是没有太多笔墨,倒是看到了很多大自然的美。辛苦了。借用一本书的标题做结尾吧,我在密林深处等你。
02-16
低等游民
细致的地理考察自有其历史价值,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地方已发生了变化。对我来说更具价值的是对沿途风土人情的细致描写,作者对一百年前在边境生活的中国人(李淳宾的那一段写的很好)、朝鲜人、乌德盖人以及赫哲人的深入观察和记录。尤其是几处对德尔苏·乌扎拉的描写(如木屋中留存茶米盐,雪夜扎草屋避寒,精准辨迹寻踪,敬畏自然的万物有灵)都给人深刻的印象,德尔苏与作者的分别与重逢让人动容,德尔苏、作者及家人最终的命运也让人唏嘘。PS:有两处巧合值得一提,一是作者曾经见过布宁,而布宁写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当然,此布宁非彼不布宁,此阿尔谢尼耶夫也非彼阿尔谢尼耶夫;二是作者行文中多次提及红胡子,而改编本书拍成电影的黑泽明,也曾拍过《红胡子》,此红胡子大概也非彼红胡子,但这些“巧合”倒也有趣。
03-29
天鹅绒灰烬
工业文明对人自然属性的剥蚀反映在德尔苏身上是一场拉锯战,最后以德尔苏的死亡告终。某种意义上德尔苏的意外死亡也是捍卫人自然属性所做的牺牲。在前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首要的,其次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现代社会颠覆了这一传统,到处都是人与人的连接,而且这种连接都是虚伪且不真诚的。自由迁徙的能力,动手满足一切生存所需的能力这些统统消失殆尽,那么人还能称为一个自然人吗?卢梭倡导的天赋人权还成立吗?
01-12
乔峰
从德尔苏出场就在等待他的死。他必须死。有灵的一切必须死。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10-17
沈书枝
2022所读。在乌苏里的原始森林中的考察,因为条件的艰难而更接近于探险。昔日原始森林生命力的繁盛,依附于森林和大海的人们的真实的生活,最动人的是德尔苏·乌扎拉身上所保存的原始的原住民的精神力,读完之后很久不能出来。是这一年最喜欢的自然文学。
01-01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