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小刀
    近现代部分有些没交代清楚,截至目前读过的唯一一本伊朗历史08-11
  • nion
    五星给原作,中文版翻译还行,偶有读不通的错译,原文里搜索“China”会发现三处彩蛋。删去扩展书目和不少图片比较可惜但有原文在手也不用在意。什么时候简中出版界才能把名词检索当作这类非虚构作品的标配?为赞德王朝和摩萨台一声叹息,也敬佩如蒙塔泽里一样服从良心和慈悲而非暴政和名利之士。伊朗的历史从不缺敢于抗争不公、追求自由的男女勇士,这使它的崎岖命运更加让人扼腕。“我是一只雷鸟,无惧风暴。我是一阵浪涛,不涌回大海怀抱。”作者把两伊战争的惨状比作一战,让我想起Robert Fisk的The Great War for Civilisation,什么时候那本也能出中译呢?08-24
  • 枫叶无双
    这是一部超长的历史专著,上千页的历史描述以四十余幅充满波斯或者说伊斯兰气息的彩图开始,有通俗故事的现场刻画,有历史人物的肖像特写,有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化呈现,有现代政治的历史演变细节,也有挂毯、建筑、绘画等人文学科的经典成果,等等。单是这些丰富而精彩的图画,已经预示了这部作品的平实与伟大。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历史事件串联出伊朗历史发展的主题,从而编织出了一张恢弘壮丽的‘波斯地毯’。”08-07
  • 曾经巫山难为云
    耶鲁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阿巴斯·阿马纳特的《伊朗五百年》带领读者回顾了16世纪萨法维王朝建立统治,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大战时期的艰难求存,再到巴列维时期的西方化改革,最后是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的伊朗五百年间发展历程,尽管是线性的推进,但对我这般缺乏一定中东或伊斯兰历史知识积累的读者来说,攻读此书绝非易事。本书或许提供了伊朗500年时段较为清晰的路线,但也正如作者所言,总有一种杂乱无序之感。而且,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在外的伊朗学者对自己的出生地充满着刻板的异样眼光,虽然谈不上属于傲慢与偏见,但绝非表现出善意。这在书的第三、第四部分中尤为明显。作为普通读者,我无法也不能印证、评判作者的论述和观点,但是否公允我是存疑的。不管怎么说,阅读此书,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国家和那里生生不息的人民。08-22
  • 伲凹
    纵观阿巴斯·阿马纳特笔下经历了的五个世纪的奋斗、成功、失败、世俗化、伊斯兰化,强调了事件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了神职人员与伊朗国家政治身份交织在一起的作用时,似乎更能体会,伊朗作为一个经常被入侵的土地,其文化其实都得到了独特的保存。对于这一被视为全球地缘政治舞台上的“他者”,我们不应该用“现代伊朗”来进行简单定义。我们更应通过500年好好了解这一充满爱、纵容、战斗、祈祷和死亡的政治世界。08-09
  • ᐈEspérance
    “伊朗”这个称谓来源于伊朗语“Aryanum”一词,是指雅利安人的土地。大约在4000年前,游牧的印欧部落定居在了伊朗高原,并且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片土地。在我们这个时代,纯粹意义上的雅利安人早已不复存在。古希腊语中的“Persica”(或“Perses”)以及古希伯来语中的“Paras”被英语化以后,就成为“Persia”(波斯),这个词主要是指伊朗高原的心脏地带——法尔斯(Fars)地区(包括今天伊朗的法尔斯省)。阿契美尼德王朝正是从法尔斯开始崛起,最终主宰整个伊朗高原和周边地区。此后的几百年间,“波斯”是外部世界对这个国家的称谓,也指代其人民、语言和文化,而伊朗人一贯使用“伊朗”来称呼他们的国家。但直到1935年,伊朗政府才采用“伊朗”这个名称代替“波斯”,来作为国家的正式国号。07-31
  • 殷顽民
    见书评《现代伊朗的创生史诗》07-16
  • 罗成
    中东,地理离我们很近,心理距离却很远,因为我们对他们缺乏了解,从这本巨著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06-30
  • 欧罗巴流浪者
    沙发。有一些年代还是没有讲得很清楚,比如1880年代中后期和巴列维末代沙阿的初期,但毫无疑问,是国内最好的一本伊朗史译本了,尤其是对于近现代史来说。而且非常全面。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