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巨流河
    很有现实意义,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又何其相似06-08
  • 粤樱花
    本书主要是论述美苏两国冷战发生的真正原因不是地缘、安全问题,而是经济,特别是苏联的经济观念、经济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05-29
  • 浮一大白
    一如既往的好,爬梳新角度,有现实意义。06-03
  • 亢龙无悔
    很好的话题,沈老师的书貌似多数是港台版先推出啊,05-31
  • Todddd
    美苏关系的改变,每一步都是美国先手,苏联被动还招,国力强盛才是核心;毛子民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身体强壮、精神顽强、智力发达,但有严重的劣根性:出尔反尔、仗势欺人、贪得无厌,中俄关系屡次转折,目前上不封顶,也是无奈之举;苏联最大的错误在认知上,相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优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最终会陷入经济危机,然而这一判断是错的,市场的效率显著优于计划,而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与时代背景也有很大关系,美国的大萧条和俄国的第一次五年计划的大成功后,社会主义风靡一时,最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中美对抗和冷战对比,有两点不同,一是目前中美经济合作还很紧密,共同利益尚存;二是天朝特色市场经济目前看运行卓有成效,且对外是开放而非封闭,也许结局也不同。邓的三句话: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09-18
  • NATHAN
    敦巴顿橡树园诞生了联合国,苏联成了常。1944年7月,苏联已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如果苏联就此跟着签字加入布雷顿森林国际经济体系,如果苏联没有拒绝马歇尔计划进入自我封闭的与西方经济脱钩模式,那么冷战可能发生吗?世界上存在很多的“如果”问题,上述肯定是最重要的“如果”问题之一。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是历史事件起源的宏观原因,那么更为细致的经济才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微观原因。09-01
  • 珀斯
    冷战实则是必然,从经济因素分析,苏联过高估计了斯大林体制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作用。本质上,冷战除了两种意识形态之间分野,在经济方面的分野其实决定了双方最终政治对抗持续的结果。所谓对手,不简单比拼大炮巨舰,更要看谁在相持阶段能耗得起。从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厨房辩论”开始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启了。08-20
  • 佐治淮海居士
    熟知当代史的书友一定都知道沈志华老师和他的书,所以我极其赞同朋友的指点,在公开渠道可以看到的沈老师出版的书就应收尽收。据说上海三联书店年底会出版此书的内地版,不过先睹为快还是不错的。此书对当下大环境也有借鉴和启发,难道现在和70年前不像吗?09-13
  • Bourne
    误判贯穿人类的历史。10-12
  • 笃散散
    20230813-20230926-20231004苏联基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必将爆发的判断而提出美国不可接受的战后贷款并对德赔偿要求不让步,在英国的推波助澜下最终导致了美苏战略互疑和冷战的爆发。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对原本设计为全球体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种退而求其次(苏联太难搞了甩开苏联好办事)。东欧国家对西方经济援助的心向往之导致苏联意识其对东欧国家的政治控制并不牢靠,因此转向阵营对抗以控制东欧。“竞争-合作-对抗”,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看评论一模一样的书有人读出跟我完全相反的看法也是服气。10-04
  • 一心团结
    一句话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共同敌人不存在了维系关系的纽带也就不存在了。即使冷战本质上是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不过最开始的分歧矛盾到后来的脱钩都是在次元较低的经济领域上先发生,新冷战到底如何没人知道不过已经有当年苗头了09-20
  • u758212
    太爱了。内容有多精彩就不说了,最佩服老沈的一点是,到了这个年龄还在看新的材料、产生新的思考、写出新的学术作品。对于一般的学者来说,一生中能写出老沈这么多本书中的一本,就已经能奠定自己在学术圈的江湖地位了。而老沈是什么概念,重量级的作品一箩筐啊orz07-10
  • 二赫
    冷战的经济视角。此书认为美苏冷战的起源是经济层面的,苏联要贷款,又认为自己的计划是最好的,所以和美国之间发生了诸多战略误判,最后导致了后续的铁幕演说、伊朗石油危机。苏联在战后缺钱、缺物资、缺人,但是仍然选择勒紧裤腰带。从今天来看,苏联真正的误判在于:1.对全球化的误判,低估了全球化的力量,这也说明,改革和开放,确实一体两面;2.对金融体系的误判,苏联要是有MMT,对贷款也没必要那么执着,不过那时候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没,这些新理论更是天方夜谭。从本书也可以看出来,二战的一个关键,就是国家间贷款,它的有无,基本决定了欧洲、苏联,以及中国的诸多内外决策。繁体字看着真是费眼睛,阅读效率太低了。07-11
  • 中年危机谢腾飞
    读了一半。感觉冷战在苏联方面,是从里沦自信和治杜自信开始的,误判了形势。认为指导我们实践的里沦最优越, 我们不合作,等资本主义濒临崩溃了,他们自然会来求咱们。缺乏对自由世界政治过程的了解,不像我们,大老板拍板就可以干,人家决策比较复杂,上上下下的杂音很多,而我方许多对内彰显大国风范、民族自豪感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对方朝野反感,恶果出现在对方的重大决策中,因小失大。慈父关于风急浪高甚至惊涛骇浪的讲话分明是讲给国内民众听的,却被美帝误以为是冷战宣言,某种维度上又何其相似。“苏联的外交路线并非基于对外部局势的客观分析,而是国内统治的政治需要。”在为国家和世界搭建了冷战框架的七八年后,慈父就去世了,但人民却要在冷战中生活五十年,足足有两代人,希望领导能对我们好一点。06-19
  • 思想的苇草
    沈老师从经济角度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冷战的起源,美苏两国在互相误判中渐行渐远,从租界时期苏联融入世界体系,美国因战争需求引导苏联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在战后苏联对世界状态的误判各种,在适当的时期不进行妥协一步步走向了对抗与脱离,美国在苏联的行为的误判各种打压,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贷款政治化,导致苏联继续暴走;最终两国在二战中建立的信任走向了脱钩再到对立,将世界拉入冷战中;沈老师此时出版本书或许有着一种现实关怀吧。08-16
  • 雾原凯勒猫
    本书从经济角度具体地考察冷战发生的原因及进程。可以归结为,美苏双方的经济制度的不同,导致战后双方走向不同的经济发展之路。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路径,美国顺势而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苏联却因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沉浸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幻想中,而没有及时认清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拒绝加入战后经济一体化,从而错过了改革本身政治经济体制的机会。双方最终因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而走向对抗。07-31
  • 胖南瓜超人
    苏联求美国的援助和德国的赔款而不得,在谈判过程中不停释放强硬信号。美国不能接受苏联在欧洲势力的扩大,所以主动出击,步步紧逼,最终马歇尔计划出台,与苏联一起让欧洲走向分裂。就像作者说的,无数个偶然最终导致了冷战的必然,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能否和平相处,关键还是看是有没有沟通的渠道,会不会彼此会错意,理解错了底线。不知道美国对于新的对手/敌手/朋友,会不会再次会错意呢?07-28
  • catteforry
    一个很关键的点在于,无论是华盛顿还是莫斯科,都对计划经济的实质缺乏足够的认识。某种程度上,本书内容也是如此。(本书内容属于经济因素,但跟经济学并没有关系。)第五章关于Iran的内容非常精彩,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右翼对于苏联的判断是准确的,莫斯科能听懂的语言完全是基于“有几个师”这个前提,当然考虑到成书背景和作者身份,是不可能直白地写出来的。当年剑侯把罗斯福大统领比作演义里的傻小子罗士信,是有一定道理的。07-28
  • 印痕
    不知道是沈掌握档案偏重一侧还是什么原因,基本将冷战的爆发归咎给了苏联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