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麦兜萌萌哒
    一开始觉得有共鸣,读多了觉得矫情,作者太多关于生命的思考,甚至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可能因为她是残疾,很少与外界接触,也不需要工作,所以一直在思考自己所有的一切,然后最后悲叹一句:不过如此。12-27
  • ρσυ²
    余秀华这个人真的很聪明。10-09
  • Alain
    人生、自然、亲故、友人、情欲,不写诗时的余秀华也在写她诗歌所肇发的源头,艺术本就不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她环顾茫茫人生的荒野,为她因偶然得来的名声而被赋魅的生活一点点地祛魅,剥落外界眼光投射在她身上结下的痂,拒绝标签,拒绝被冠以宏大语汇的赞美,拒绝「苦难」「坚强」「榜样」对她人格的附丽,她如此坦荡荡、不躲闪,你却说:这不是她,这是其他的谁谁谁,她应该是如何如何——对不起,这就是最真实的余秀华,作为一个诗人或曰一个女人的余秀华,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欢喜,仍用力爱着这大动干戈悲喜无常的庸常人间,却从不成为任何人心目中她应该是的样子。09-28
  • 雾中风景
    2018已读40来自诗人的敏感是一种绝好的抚慰。余秀华是天生的诗人啊,所以她长于描绘与抒情,论起理来就要逊色许多(过于浪漫的思考近乎诡辩或臆想)。开始以为她写得并不好。其实她文字里的“好”是一定要人平心静气地去摩挲的,像指尖拂过草叶,一无所得,心中却留下细腻的感触和作为经历的体验……11-03
  • momo
    在书店被第一篇吸引 后面的内容让我觉得不值 12-22
  • 人菜瘾大
    看完想了解一下新农村建设12-23
  • 张震老婆(V)
    很矛盾,依赖直觉、情感的部分,可看,也有惊艳的部分,而在尝试深入思考的时候,总觉得是一锅粥,没整理清楚,着急发出来。想说,可以写得更少一点,更慢一点的,又觉得多和快背后的理由成立。07-12
  • 野生俊儿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多半是动物性,只有老了,才从灵魂里生长出植物的根须。有了植物性,大地从容,生命也从容了:一个枝条垂到了地面,不过是弯曲起来重新向上。”08-26
  • 年逝
    有人说她污秽,我就喜欢她赤裸裸地把女人心里那些最直白的情欲表达出来的劲。诗人文人也都是人,女人和男人在本能上是一样的,是人就都不能免俗。07-07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我见过的最健康的灵魂:柔软,鲜活,敏感,丰盛。05-17
  • Ghibli_yume
    读完这本书你不会想到她是一个说话不清的作家,13万字的散文集,很认真的一本书,一口气读完,我心也平静下来。谢谢作者认真生活认真做人的态度,豪放且温柔,坚强不自知。厉害。需要读两遍,一遍过完心里已经化成水。09-07
  • 月朦胧鸟朦胧
    看了纪录片过来的,高贵而有趣的灵魂。余老师是个明白人。看了余老师的散文,看得出来写作这个东西有些人的确是有天赋的。余老师受限于身体,生活经历的缘故,看的少,经历的少,本可以写的更有意思,更有内容的。这本散文主基调还是悲的,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去了。08-28
  • 豆友3103758
    突然觉得余秀华的走红,对诗是一种悲哀。07-22
  • 麦坦
    你拿余秀华的诗和其他人的诗一对照,就知道什么叫天生的。同时代任何诗人都拿她没办法,见到她只能绕着道走,因为这个人已经单纯靠诗歌写进文学史了。09-10
  • 许芥子
    一朵花因为自身的绽放而喜悦,我们因为对花的片刻欣赏而获得喜悦。人与花的关系,仅止于此。余秀华就是这样孤独而自持的花。那些以诗歌的要求来对她新散文吹毛求疵的人,内心是有多狭隘和偏执?07-09
  • 湖泊莉莉安
    比起她的诗差了一截子。这一截子通常出现在散文写作者和散文家之间:除了关注自己和与自己相干的生活之外,有没有更加广大深远的关注和感受。显然是没有的。而在这没有之外,甚至谈起相干的生活,也把“写作的姿态好看”好看放在了第一位。这种不真诚瞒不过人。07-07
  • Rosecanoe
    感觉是老了十年的庆山,絮絮叨叨地谈人生道理,不是我所认识的余秀华。心气压不住文字,思考很满,反而显得很逼兀,还是写诗好。06-26
  • 朏朏
    一些语言表述过于……我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说唯美也不对劲儿,反正是一种滑腻腻的感觉,就像我小时候见了“待浮华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样的句子,就觉得这个诗人很牛逼,而现在见了这种句子,反而会有些抵触。但余秀华真的是对很多事情都看得很通透,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很佩服她。06-18
  • bird
    读余秀华这本散文集心情复杂,想象她在深夜坐在电脑前,家乡熟悉的空气,她费劲地敲打出横店村给她半生的感受。“常常是一个人看到整个平原,也就成了一个人的平原。”苍凉,寂寞,时间无关的永恒。她是太有智慧的人,读出许许多多独立在喧闹尘世外的灵魂,她们的诗性,她们真实的悲喜。可正如诗,想象也许比真实更为纯粹。她不断观察询问着自己这具身体的流动,忘记了诗人的职责。但她依然“配合命运,演好自己的这个丑角,哭笑尽兴,没有顾忌。”那生于土地上的贫瘠狂放浓烈的感情,却在一些文章中消逝变质了。与不理解的外界接触多了,回到笔端,那些溺在她文字里的人,无从配合。但余秀华的特别和中国古人的质地,也能保证她不会像其他畅销读物顷刻烟消云散。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