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大国工匠朱由校
    读起来挺没意思的,可能适合学哲学的11-11
  • 栖迟不悟
    经济学家写的概念史确实是轻飘飘的。对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概念来源的考证具有很大的史料意义,但是思想力太弱了。另外,对于不太了解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来说,植村重申了他们对市民社会研究的重大意义。04-04
  • 無垢
    做概念史研究是吃力不讨好的,描述远远多于评析,就会显得单薄。但是就题目而言,这本书的目的还是达到了,讲得还是挺清楚的,翻译非常流畅。07-13
  • 有椒
    本书梳理了“市民社会”概念在西方的含义变化,以及它在日本的各种解释和理论建构。最初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市民社会”指“国家共同体”,经济、生活等层面,以及道德含义,是后来随翻译和使用逐渐各自产生并交汇的。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一方面来自于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关注到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在概念认识上的偏差,日本学者长期对马早年未能达到黑格尔等的认识高度这一问题有所忽视,所以在译作和著作中都对“市民社会”的含义混淆不清。在读本书之前,我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哈贝马斯的解释,所以从概念的梳理上来讲,本书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语言意外地让人感到流畅)。不过,多少还是有些从概念到概念,对概念含义变化的不同阶段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历史情况分析有些不足。02-25
  • 等待凛冬
    “市民社会”的概念无疑是一个非常跨学科的概念,它一方面涉及政治哲学家们古老而美好的想象,一方面能与西马/政治经济学者的治理概念产生关联,同时还涉及到更加现实的社群主义问题。植村邦彦作为一位经济学出身的学者,能在轻盈地梳理这一概念发展史的同时,又指涉此概念在日本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实属不易。虽此书后半部分与理论谱系无关,但仍旧能提供十分宝贵的视野。12-26
  • 咏叹
    本来就概念演变的梳理而言值得五星,但是对日本本土的演变泛善可陈。关键是最后一章批新自由主义,又是经典的新自由主义操纵一切,所有锅都该它来背的姿态。最后居然来一句:对市民社会的推崇是与新自由主义合谋的,因为既然市民都能干,你国家凭什么干不了,这不是给国家推卸责任吗?我还在怀疑是不是因为所处环境不同导致感受不同,结果一看后记是个吉本隆明人,那就难怪和王绍光对市民社会论批评的姿态如此相似了。01-25
  • 龙舌兰日落
    非常详细的思想史梳理,推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可惜的是翻译实在太复杂——又有希腊语又有拉丁文还有法语、德文、日文——尤其是中文和日本在一些经典文献与重要概念的翻译上存在差异,无形之中增加了阅读的门槛;虽然译者很不容易了但理解起来还是很困难。12-08
  • G.W.F.Hegel
    书很好但编辑很有问题12-20
  • 弗拉拉的无忧宫
    光翻译就引起了好多歧义和误会,市民社会、市民团体、文明社会……怎么一个civil society就说不明白了呢!09-17
  • ギリシアの幸子
    内容挺好的,就是编辑错误太多了。20世纪写成18世纪,1943年写成1934年,“绿会论文”写成“缘会论文”……05-01
  • 松果腺
    这本可以啊,尽管羞答答,还是看得出些激进,最后批判市民NGO的部分尤为明显05-10
  • 历史理性
    植村干脆认为“市民社会”最初不过是指城邦国家,在启蒙思想中演变成文明社会,而与国家对立的市民社会是黑格尔-马克思对斯密的某种误读的思想发展的结果,而马克思在走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以后也没有再坚持那样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批判地梳理讲座派-市民社会传统,并关照8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化中“市民社会”的悖论性位置。可以说彻底解构了作为政治思想的市民社会论。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