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商品帝国
举报
书名
商品帝国
作者
弗兰克·特伦特曼
格式
EPUB,AZW3,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22509341
出版年
2022-8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页数
808
定价
148.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经济
全球
豆瓣评论
Kk
信息量庞大且引用了大量文章、信息记录、数据等。大多采用先提出问题,给出“主流观点”,然后打个大大问号,从多个角度给出评价并引以例证!前半部分把消费嵌入整个历史长河中,基本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前后中涉及的重大节点。消费不是简单交易或者说经济行为,和国家、社会结构、政治、宗教、意识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意识形态那章,着实没看太明白);后半部分基本从现代消费的几个典型现象、特点入手去描述,同样是结合历史、预设未来的描述,有点像是在敲打现代人,得注意了!另外,书是确实厚,结合历史类书读应该会更合适~
09-25
刘cheechee
消费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经济的基础,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一本研究消费主义的书籍,本书包含的内容上至历史、政治、法律乃至宗教,下至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习惯。换句话说,只要是你能想到的跟消费相关的一切,这本书中都有提到并且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消费的前世今生就在这一本里了。
09-27
Spinoza
消费史 又或者经济史类的书 总让我觉得很奇怪。往往证据太多 而结论太少。且结论又会和论据互相印证。既可以作为一种因又可以作为一种果。
09-27
陆钓雪de飘飘
将日本、中国和印度一起置于消费的发展历史中加以比较,我们可以立即看到一个重大区别: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被压缩为一个。中产阶级的崛起、寻求家庭舒适的文化、城市化、可自由支配开销的增加,以及住房拥有率的提高——这些是欧洲国家和美国历时四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在蓬勃发展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日本,以及此后的中国和印度——里,这些转变或多或少是同时发生的。第二个同样重要的区别,涉及消费在历史变化序列中的位置。当茶叶、瓷器和棉花在发展超前的荷兰和英国兴起时,这些国家已经进入城市社会了。工业革命紧随其后。此外,在西方的许多地方,正如我们反复看到的那样,消费者的权力借鉴了援引政治权利的公民传统。亚洲的案例提醒我们,历史的发展并不都是如此。在中国和日本情况正好相反。个人愿望要服从于独立国家集体利益
09-23
晓林子悦
写了笔记。大部头翔实专著,历史事实丰富。
09-24
格野
这既是一部围绕600年消费文明史的社会观察巨作,又是一部讲述现代物质世界物与欲的消费史诗。作者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对我们不懈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这一全球挑战提出了长远的看法。我们要通过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消费,了解消费的变化,思考当今的消费态度与模式。
11-30
媞
断断续续读完,总是看了现在忘了前面的,有一种被堆积的史料压着喘不过气的感觉
12-01
连木木
终于熬完了这本略带着“壮烈”滋味的包括商品史在内的各种与消费主义相关的全球史,因为体量过于庞大,为使阅读心情保持愉悦,也是不得不开启了建书单的副线任务......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作品的体量之大,得以确保作者可以把很多关联内容都囊括进来,那包括并不仅限于生产与贸易、购买与信贷/储蓄、人的观念与态度、社会与国家层面的影响与导向......相较于很多这种全球史中,过多的西方比重,至少在平衡东西方素材的努力上,作者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另外就是特别庆幸在看这本之前已经看过了《制造消费者》《二手世界》等,非常有助于从侧面进行消化。
11-27
木头人
人与物的关系演变 被时代 民族 国家 意识形态塑造。拥有了自由 又被欲望裹挟 选择越多 面目越模糊。
11-25
陈钢
很厚重的一本书,但显得过于细碎。前半部分讲了消费理念的形成,虽然如今生产获得金钱,然后花钱去消费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其实际上基于科技的进步,哲学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本书的后半部分讲到了当代消费金融的发展,以及由于商品丰富后出现的垃圾和二手货等现实问题。
11-24
鱼的九思
勉强读完了一半,太琐碎了,读来读去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说啥,再一次印证了德国人写的文史类真的很难读。
11-22
Rommel
消费和商品化的历史。很长。
11-16
没溜儿
抛出一个观点然后说它的各种不是,读这书的感觉就像是拎着柴刀进了灌木丛,砍到一片以后发现地上乱七八糟的光秃秃。过度消费这个事情从商品出现的那一刻一直存在到现在,并不是只有现代人才买一堆有用没用的用了或者囤着。只不过随着认知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消费带来的巨大危机不仅仅是对于钱包来说的,还是对整个自然环境来说的。新晋热词“碳足迹”就是危机的显现。我还是相信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消耗降下来这世界会比现在好不少。
11-10
李克
随着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消费如同生产一样,成为了国家竞争强有力的武器,如何打造一个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消费市场,是新秦制的挑战
11-13
bookbug
在今年读过的诸多消费主义作品中,这本无疑是最特别的,它既没有旗帜鲜明地高举反消费主义大旗,也没有简单地高唱消费赞歌,而是以历史现实主义的视角回顾消费主义全球史,以求发现让消费占据现代社会中心地位的长期动力和深层历史原因。作者在书中全面考察了消费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需求和获取到使用和积聚再到最终的废弃、贮存和再利用,他既关注制度与观念如何塑造消费,又重视消费如何反过来改造权力、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这让本书更显公允与厚重。消费一词本指消耗,是资源的流失,后被指作财富的源泉甚至如斯密所言生产的目的,随着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炫耀、败德和过度以及不可持续性等污名与之绑定。作者认为很难说消费滋生与经济增长孰先孰后,消费的本质则已超越物质需求,它是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舒适、身份、社交,娱乐等目的均为应有之义
12-23
宝木笑
这部厚重之作,可以看作是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方法转向的新成果。特伦特曼最可贵处,除了对人类600余年消费史的全面梳理,更在于对消费伦理和消费文化的分析和重构。如果说《商品帝国》的前半部是对布罗代尔《15世纪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的继承,那么后半部则是对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的发扬——将人类的消费行为更多看作是人类本性的普世体现。点睛之笔在最后一章“‘用完即弃’社会”,全书至此漂亮地完成了消费史的社会学转向——借由消费文化的切口,实现了文明史的华丽转身。当然,在消费史的社会学研究维度中,特伦特曼还是选择了借鉴《娱乐至死》的述评风格,这让全书带了三分绵里藏针的感觉。毕竟不管我们如何宽容消费主义,它似乎永远都不能摆脱引领欲望的原罪。
09-05
后浪
物质欲望不是一项现代发明。“在这本重要的书中,我们日益复杂的消费社会已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演变。”
10-17
malingcat
物的帝国。物品、产品、商品,其实分别在不同的维度。副标题直接翻译更确切,“消费主义”这个词用的重了。作者主持过500万英镑的“消费文化计划”,全书有年鉴学派的气势,将明代以来的中国也纳入书中。为证明消费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书中前半部分用大量史料为物品和物欲正名。后半部分又用公平贸易、可持续消费等等来修补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总体上是小骂帮大忙吧。如果说《资本论》的开篇是“庞大的商品堆积”,本书则是庞大的史料堆积,但是由于太过具体,缺乏对各种文化中消费阶层的结构化理解。无论如何,消费并不天然具有合理性——想想鸦片和鸦片战争就明白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消费——比如他人的苦难。甚至过量消费本身都不会带来幸福感。有丰裕的物的帝国,还该有丰裕的精神世界。何时从对消费的痴迷中解放,才是真的自由。
10-24
新京报书评周刊
“消费”并不缺乏讲述者和解读者。辩护观点认为消费者是理性人,消费是个体获取快乐、国家财富增长的理智之路,批判观点则谴责,理性人假设蒙蔽了消费者被夺去公共精神和社会意义的危险。特伦特曼的方法是前往十五世纪,一路回到当下,试图挖掘消费及其主体消费者历史的丰富性。由此,他的《商品帝国》让人看到消费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文化习惯和制度,是被塑造的,同时消费者也不是被动的承受者,在缺乏商品化的地方,当地人通过“顾客化”建立了尊严、社会资本。是的,消费这一社会现象处在道德和意识形态争议的螺旋中太久了,需要被作为“物”来考察。
12-06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