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回来
反馈
书名
回来
作者
孙中伦
格式
MOBI,AZW3,EPUB
评分
7.3
ISBN书号
9787516814055
出版年
2017-6-1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页数
311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游记
豆瓣评论
胡采藍
信写得比正文好 没必要赶寻路中国的趟 你又不是老外。作者很勇敢 那么货真价实的悲痛和变故敢这么真实地写下来 不容易
08-07
方方
感觉非虚构写作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滥用大词,过多的比喻极大地削弱了素材本身的力量。
10-24
赫尔萌斯
东莞工人那篇写的太表面,同意另一位读者的评论,《单读》那篇写的最好,因为那些是与他相似的人。
07-10
粒粒橙
与何伟根本是两码事。如果当做一个年轻人属于自己的游历和叙事尚可一读,想从此书看社会还是趁早作罢吧。其体验本身固然有意义,所谓一种“回来”也能理解,也是能多得一星的理由,但文字书写本身对非虚构作品而言实在太过做作。
07-29
阿通
一开始以为是一本ethnography 读到一半抱怨作者夹杂的私货太多 看到结尾反而没有这些问题了 对他来说 这一年既是向外看世界 看宏大叙事下的鲜活生命 也是一头扎进自己的过往经历 在历史中终于找到自己存活的意义
07-25
疯狂的布瓜
绢豆腐一样的文字,细腻绵软,咸甜入味,平实表象,匠心深藏
07-18
于是
我觉得很适合20岁以下的城市青少年阅读
07-27
天成
作者说不是去体验生活,但对读者来说这个体验已经足够了。
07-15
云淡风不清
我最年轻的作者,前前后后一年……
06-09
白弋
看不到太多意义。喋喋不休的平庸的叙事,并不会因为作者自给的解读就被拔高变得深刻。
07-28
Kid
作者说不是为了体验生活,的确,分明是为了写这本书。走马观花的经历,从别人口中套出他所需要的故事,已被写烂俗的职业,配上“寻路中国”的名头,实在不忍直视。若非出门的时候包里就带了这本书,估计看个开头就读不下去了。
08-27
看理想
感动于这位年轻作者的勇气和敏感,是“回来”,也是另一种“开始”。
07-09
马扎罗
其实可以分类为“游记”,“寻路中国”之类的推荐语太拔高了。作者从未叙述任何一份工作的内容和感受,只讲身边人的故事,尤其是把自己完全排除在故事之外时他的叙述更吸引人,最喜欢单读那篇,其次是东莞。不过时常能读出许知远的即视感,如158页:57生于1986年,一个集体感逐渐凋零的年代。
07-13
已注销
跟作者经历很相似,也做过流水线工人、民宿招待、初中老师、新媒体编辑等,可以说吻合度极高了。作者以一种很边缘的视角看,东莞和大理流于表面,我倒觉得四月三月写个人非常有趣味。以这样的年龄写此类书,本身就会流逝掉很多思考,不过作为他个人的一份“回来”意义挺大的。
07-25
Jafe
噱头大过于内容,在国外留学的大学生,休学一年回国游历,怎么听怎么觉得有劲,但写出来的东西却感觉,没有味道。辗转几个地方,向各个人询问他们的故事,用个体经历来打破宏大叙事,但来来去去还是逃不出城乡差距、青春成长的社会故事。越到后面越感觉作者把握力不足,当然,这个行为本身,就很赞!
07-31
黄小鱼
读序言有点激动,预感这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用对世界的直觉写成的书,那种敏锐属于特有的年纪,转瞬即逝、不可训练,无法重来。是世界扑面而来,自我还没有被层层经验、灰扑扑的现实覆盖之前,无边无际的感受力。中伦很幸运,他写下来了。我想起一句:对孩子来说,世界是新的,要在他一生中慢慢变旧。
07-13
_latsy
同龄人,甚至是初中同学的大学同学,有相同的在异国的迷惘,源自家庭的事与情更沉重些,同是从外地转学去上海读书的孩子。喜欢东莞日记和定西孩子,稍作停留也无法太过深刻,看多了像新闻报道。最后一章令人动容。但我觉得,写作本身是遗忘而不是记得。
07-08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