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苏芒
    工人阶级并非铁板一块。地缘、性别、工种技术含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帮派政治。中国的政治现实其实没有什么大的断层。起码在民国时候。02-13
  • 番茄酱
    我基本可以算个中国近代史文盲,第二部分党派政治看得我好辛苦。为什么我一看史感重的书就辣么的无力呢!这回真的不是大丈夫了!得努力了。05-28
  • Orsato
    算是以工人为中心的工运史研究吧,了不起的尝试04-24
  • 龟龟
    被人摁头读………整挺好!总体很有启发,通过对不同地域、工种、性别工人及其身份要素与政党政治的互动碰撞的考察,得出“不同的工人有不同的政治”的结论,很有创见。值得注意一点的是本书并不是将“无产阶级最具革命性,技术工人相对保守”的结论简单颠倒过来,而是强调不同身份要素对工人政治意识的复杂制约作用。技术工人体现出的斗争自发性和积极性并不能等同于阶级意识,毋宁说是出于对自身作为工人“特权群体”的自觉,本质上是保守性的,在一定政治经济条件下才会向激进主义转化。而非技术性工人由于文化水平、农村家庭背景等因素,反而较难被政党政治动员和整合——这一点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叙事和传统dang史研究。而作者在结论中连接了二三十年代与建国后,显然野心不小——尽管有些结论略显随意,但确实打开了更多探讨的空间05-24
  • lcy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这本书09-21
  • 姑从阙
    “不同的工人有不同的政治。简言之,这就是本书的论点。”12-01
  • 江海一蓑翁
    美国学者裴宜理先生的代表作,征引史料丰富,分析详实严谨,打破过往从阶级分析视角研究工人运动的传统,详细考察不同工种、地域来源、性别和社会关系对工人群体形成和工人运动组织的影响,结语部分跟中国其他地区和欧美国家工人运动的比较研究更加精彩。可以与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相媲美。09-26
  • DIANLIN
    中国工人政治经典之作。02-10
  • 秋江暝泊
    材料组织得很好,理论厚度欠奉。09-05
  • fushia
    个人感觉论述太散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想 面面俱到的分析工人内部的文化和构成,从而突出工人主体性 造成的。相对于欧美劳工的论述,观点似乎也不是特别新颖阿,只是突破了长久以来对于将中国工人限制在中共党史框架内的论述。另外作者的观点太融会贯通了以至于读起来觉得很杂乱。难道是我逼格太低O.O04-15
  • fka EyeCU
    现在才看完也是非常的愧疚。总而言之,社会组织对于工运的发展很关键,民国初年各种势力的竞逐也为工运发展提供了重要背景。工人贵族才是中坚力量。反观当下,对工运的发展看起来还是比较悲观的。另,看了更能知道你党抓劳工ngo的时候怕的具体是什么了。然而劳工ngo其实完全不具备中共当年的土壤,况且你党当初也不怎么成功啊01-09
  • 叶曳
    很容易在书中理出这样一条逻辑:即近代上海工人中因地缘、行业和性别等因素而结成了某些特殊的“社会关系”(行会、帮会、结拜)最终导向了行动主义,而这被如今的掌权者误读为“阶级意识”。而这种“社会关系”使得两个政治派别在发动工人群体时各有侧重,但总体上都不算十分成功。作者认为工人的战斗性不等于工人的觉悟,前工业时代铸就的工人内部分裂性同样也会是罢工这样的政治活动的导火索。02-27
  • Sarcophagus
    史料丰富,叙事细密,编织功力强大。框架清晰,理论沐浴当时新风,虽成经典被高频征引,对比西人劳工史经典,其实不过如此,文化转向有待日后。本书贡献了Durkheim的第八百万种译法:杜尔肯。封三作者简介是男的。全书西人哪怕出现一百次,每次都附上原文,让人抓狂。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