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四叶草
    开启我阅读的大门,分水岭一般存在的一本书!读清史最好的切入点,彻底的明白了工业革命对比农耕文明这种降维打击的存在……09-01
  • 自牧
    观察很全面,无愧为宝贵的史料参考,只是话语间透露的傲慢和武断还是不太舒服。06-27
  • 琴玥明
    我们是什么样是一回事,别人怎么看我们是一回事,我们怎么看别人怎么看我们是另一回事。几百年已经过去,我们到底是怎么样,时间和现实会告诉我们,无论如何,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心态去面对和改变,以别人为镜,愿国人可别活在封闭愚昧、狂妄自大的迷梦之中。07-07
  • 我想去北欧
    这几天,我认真精读了两遍,真应景啊。中国大陆要完成现代化转型依旧漫长着。是的,今天的衣食住行都变了,可是他的骨子里的想法,还有他们在这种制度下的生存状况和古代变化并没有什么变化。马戛尔尼和巴罗一定想不到几百年后他们来的地方依然如此。不得不佩服,人家这个观察是真的仔细,细致入微。而且人家毕竟是外国人,他说话就很直接,不会绕来绕去,不会有太多顾虑。要谈问题也是一语中的。丰富了我对中华帝国的认知。或者这样说,有些东西到了今天我们这里今天还是不能提的,不能说了,不能写的,可是人家直接几百年前就已经写出来了。相比于歌颂的声音,只能批评。更为重要,更耐人寻味,更值得珍惜。意识到问题是改变问题的第一步,只是说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可能改变的过程实在是太漫长了。不知道还要再过多少年,还要再过多少代了人。04-19
  • 闰土
    1.在马戛尔尼笔下的中国被鞑靼人划分成鞑靼人和中国人两个部分,鞑靼人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一个洋人都能看出来满汉有别2.巴罗笔下的中国形象负面居多,但也是实情——等级制下的民众道德败坏,变得谄媚虚伪;劳动者的普遍贫穷和达官显贵们的奢靡、玩男宠;自上而下的中国人在知识文化上自大…巴罗还写了一些有趣的事:①越是靠近京城的农民就越贫困;②马铃薯比稻米更营养;③传教士将中国美化成一个和谐美好的国家只是为了论证传教的必要性;④官员的宴会充满了死正经,看不到作为人的情感和放松;⑤鞑靼人挨了板子后争论汉人没有打他的权力。08-16
  • 逍遥游
    使团停留时间不长,观察力确实犀利,虽然难免有谬误。很多被鄙视的地方确实是满清刻意造成的,至少大明就不是如此,更何况盛唐。一个疑惑:传说康乾盛世是因为有外来作物的支持,但是从书里来看似乎还没传入中国。对大清上层和民众最致命的一个描述可能是,缺乏活力。08-26
  • 刀魂剑魄
    看完唏嘘不已,我们的落后在时间线应该是宋朝左右,而不是明清,所谓强盛的大清朝康乾盛世在别人眼里不过是外强中干,待宰的羔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强烈建议此书的删节本作为中小学读物,看看真实的历史,别人眼里 的大清朝,而不是辫子戏07-17
  • 亦为又亦
    巴罗:圆明园自己住的地方跟猪圈一样我:?翻译十分平实,好评12-10
  • 市二宫剁椒鱼头
    这本书最让人害怕的是,今天的我们和两百多年前的清朝人,从思想到行为并无二致。11-16
  • φαρμακον
    我一直很好奇,按照一些主流看法,一个长时间领先世界的国家,却能在短短数十年间陷入被奴役和宰割的屈辱境地,微观地说,是归结于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和狭窄视野,而宏观地说,则是整个制度文化的封闭和自大。不论是马戛尔尼还是巴罗,他们其实并没有否认封建专制的高效和强力,但他们也看到了下层的不满和生活之艰难,很可能会让这个表层稳定的国家陷入动荡中。有一些读者,总喜欢拿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奇怪语气借古讽今,又有一些人,对过往某些王朝存有颇为浪漫的想法,但实际上回到过去,我们绝大部分人不过只是“牛马”的子孙而已。可怕的不是看不见思考上的懒惰和故作高深的讽刺,可怕的是在这个信息从未如此丰富、选择从未如此自由的社会里,不去细致思考,而是还要继续用毫无意义的断言宣扬某种思想上的优越,这不过只是另一种专制而已。12-02
  • 大汉刘皇叔
    满纸都是英帝国主义者荒唐的傲慢,然而,这种视角再传播给我们,或许可以解释东方主义的由来。03-17
  • 化外之人
    拿来跟今天对比,实际也是停滞不前01-17
  • SeaHoney
    巴罗的中国行纪应该是我目前读过的所有西方人中国游记中最为翔实,细节最丰富,观点也比较中正的著作之一。例如巴罗提到并非所有地区的妇女都缠足,江西的女性因为干重体力农活就很多没有缠足,一些城市里的女性也并非完全不在白天露面等等。包括巴罗反思欧洲人自己的某些风俗也不见得就很“文明”,也是比较难得的。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