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文化中的政治
反馈
书名
文化中的政治
作者
郭安瑞
格式
PDF
ISBN书号
9787520116800
出版年
2018-1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数
372页
定价
69.00 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文学
法学
政治学
艺术学
豆瓣评论
恶夫
托同学从出版社买的,图个先睹为快。粗粗读了一遍,翻译不错。英文版因为术语表等附录内容比较乱,作者文中有时加拼音有时又不加,专有名词回译成中文其实难度不小(对我这个外行来说)。五星打给封三折页上译者的照片。
01-12
kiyooni
好看的,很多话题都很喜欢,但可惜挺多点到即止,没有展开来谈。
01-06
又及
一八年一月。初读。秩序与越界。有些观点不错,但大概来说,论证常不能令人信服,结论则无甚新意。
01-29
优游卒岁
很有趣的切入角度,从戏曲来观照当时政治,且作者收集史料的功夫至勤,但似乎叙述戏曲较多,而对其中的政治含义剖析较少,让人觉得有些不过瘾。国外新一代的明清史学者,他们对史料的重视与挖掘,比起前辈确实颇为勤奋,但眼光与写作能力,还真是颇有差距。
09-08
观止
作者从话语、体制和文本三个层面入手,对清代的戏曲进行了研究。收获很大:1、从基本方法上来说,平衡社会制度与文本分析,这是历史学家的好处,社会学家往往出于自身的理论而对其有所偏重;2、对剧本和折子戏关系的探讨很有启发,前者是将戏剧作为文本来分析,而后者才是真正上演的实况,不能以前者取代后者。3、戏曲的改编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之前读《历练精魂》就了解了建国后戏曲改编的情况,本书则讲述了清代戏曲的改变情况,尤其是从戏院到宫廷的改编,都受到了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03-07
咩咩咩
印象最深的一处细节,作者说石秀是出于对杨雄的“微妙的同性之情”才会愤恨地残杀潘巧云。果然在性别研究者眼中是没有直男的,2333
12-31
江海一蓑翁
一本非常精彩的社会文化史著作,以清代中后期的北京戏园作为关注中心,详细考察伶人、观众、剧作家和清政府围绕戏剧的类型、演出方式与内容、面向观众等产生的种种博弈与互动,生动而细致地还原了北京戏园作为正统权力与意识形态之外,具备极强他者特征的社会性场域的诸多面貌。无论是对于史料的搜集与运用,还是对于场域、阶层区隔、国家-社会等社会学理论的准确应用,都让人印象深刻。
03-23
小猴子曰
以戏曲为例,研究文化与政治间联系,从不同角度可以读出不同含义。
04-04
琴斋书话
●比起文人作派、关怀女性角色的昆曲,京剧更加像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他机灵,热闹,浑身的劲儿使不完,有时候喜欢恶搞一下经典故事。●这个性别化的比喻,来自美国的郭安瑞博士。她研究清末民初,在全球化影响下中国戏坛的男性再塑及其文化含义。●本书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花谱”这一文学体裁。花谱的内容包括伶人们的生平、品伶诗词与戏院逸事。其中不乏对男旦的品评。作者认为“花谱”可谓是清代最早的戏曲史。而这些写作者,也往往在文章里抒发自己的抱负。●第二部分研究朝廷的视角。国家通过监管戏曲行业,区分开贵族与俗夫,对人民进行教化。而在这股力量下,低俗的黄皮戏也慢慢变得高雅起来。●第三部分着重突出戏剧中男女性别与社会阶级这两大道德正统和政治复兴的符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07-30
曼仔
有几个角度挺有意思,比如关于花谱的研究,关于“嫂子我”剧目的剧情变迁折射出当时观众的偏好与价值观,也点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点,比如满人身份在清中叶的建构/重构,比如不同公共场域里的权力动态,但整体来讲还是讲的比较浅,关于gaze、关于public sphere,关于identity issues,关于社会性别的实践,都是可以往深了分析的话题,作者就点到即止了,有点让人失望。
05-19
七紫三羊不应
前几天往东边去的路上翻完。第一部分论述花谱书写有点儿意思,但作者连拾玉镯和十二红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很emmm了。我始终不认为戏园子是公共空间,只能说在专门的戏院分化出来之前,它依附公共空间(会馆、庙宇、茶楼)存在。公共空间应该有(广义或狭义的)纠纷解决功能,而不只是产生纠纷的功能。第四章的个例实在单薄。
10-29
ly的读享生活
论述并非止于戏曲研究,更侧重于晚清政治文化与语言环境的观察,作为俗文化代表的戏曲之衍变,如何反映政府、文人和民间群众心态的变化。以各类品花谱、“嫂子我”等边角为主材,独特的视角,剖析也有深度。
01-15
白鹇
第三章“戏曲剧种、雅俗排位和朝廷供奉”最精彩,关于晚明至清代权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消长互动关系,厘清了关于京剧的很多误解。
02-26
维舟
重点不在戏曲史研究,而在文化政治的话语。尽管作者也从文献出发,谈到了观众与演员的互动,不过对她而言戏曲本身就是窥见清代北京文化政治的一个案例或说场域。这赋予了本研究更普遍的意义,事实上,很多方面至今适用。
07-02
席缪
怎么说呢,太薄了,很多观点都没有好好展开,浪费了很多文字在没有必要的普及注释和自我重复上。雅俗之辨,是全书的核心,如何判定雅俗而进行扬抑是政治介入文化的关键,作者最精妙的一个猜测是认为咸同之际对皮黄的利用,以花部的血腥来反雅部的色情,以维护政统,居然只放在结尾部分的一个注中。这其实是京剧的三个自我重复区间,晚清,抗日和国共对立。京剧较之昆曲更易受政治控制,就在于它的阅读性太容易了。齐如山说京剧文本源自系统成本的元杂剧,但说实话,全本戏从来都不是京剧成功的原因。而昆曲不听全本根本就不明白它的妙处在哪里。这种碎片化和整体化的倾向,是两者之间被解读被利用的文本基础。
07-03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