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最后的省恨者
    我们的领域就缺少这样的著作。01-29
  • 滔滔孟夏
    薄薄一册,很有意思。猜测这书的写成,大概是读书札记的积累,称之为读书札记也可以的。其中偶有不能满足的地方,比如释中字,未免狭窄,但理清了一些问题,比如不毛之地的毛字,很多地方尝试推究字源,理出发展的线索,更佳了。恨其太薄。08-18
  • 被迫改名
    训诂学果然是非常枯燥的学问,虽重要,但不是一般人干得来的。09-05
  • 熊谷守二
    严谨认真,感谢老一辈的研究者们12-31
  • 疏星
    第一次看训诂这么入迷,哭了05-30
  • Difficult Boy
    大概三分之一之前读过,没想到剩下的更精彩。点名两篇,训“帐”、“账”即“中”的后出字;训“备”、“服”通用,又通“妇”、“负”等。09-12
  • 張弧矢
    考证常用字甚难,不故为高论而出之以平和尤难,是书可为训诂门径。12-14
  • 白牛芜狐
    超长前言介绍理论,正文则是短篇札记,以展示文献训诂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论证过程大多比较简略提挈,不太方便直接引用,但有助拓宽视野。04-29
  • 陆钓雪de飘飘
    何以“中”字现在不训书册之义?章太炎认为《匡谬正俗》引古艳歌说:“并在束薪中。”“中”读知当反(音zhàng),当“中央”讲。可见汉魏时“中”已读“唐”韵字。后世“中”为“簿书”之义保持了这个读音,呼为“帐”(后来又分化出“账”字)。而汉代不称“帐”而称“计”。而“中”转为“帐”始见《隋书》。考古代已有“中”读“唐”韵的因素。《礼记·乡饮酒义》:“中者臧也。”这是声训。《素问·阴阴类论》:“五中所主。王冰解“五中”为“五臧”。“臧”即“藏”,“藏”有“内”的意思,所以腹臟的“藏”即“中”字之变。因此,佛家的内部书籍叫“藏”,“三藏”即三种藏书,故有“释臧”、“道臧”之名。《诗经》“抑鬯弓忌”,以“鬯”为“韔”的借字。《毛传》说:“鬯弓,弢弓。”“弢”、“韬”与“韔”也是同源字。11-05
  • 坐觀千江月
    零基础读完本书,收获很大。对于很多训诂的方法,之前只有大概的认识,读完本书有了具体的例证,有趣且深刻。03-03
  • 三難齋
    很薄的一本小書,精義迭出,不少觀點很值得深思,卻至今不太為學界重視。行文不符合現代學術規範,卻讀來清爽愉悅,大有乾嘉余風,也讓人反思現代學術規範在文科領域的踐行問題。總之,讀擅讀古書者所著之書,是很痛快的,反之,是很痛苦的。12-15
  • 傅风义
    陆是一代宗师,训诂作到这个程度已经是钱嘉之后的顶峰了,但若以古文字看传统训诂,老先生的很多结论都值得商榷与讨论。由此可见,训诂重贯通典籍自证其说,古文字重构形理据追本溯源,二者同源异趣,不可作高下之判,相互启沃,允益学人。04-20
  • 大甜甜~~
    反复读了前言,体悟得更深了。传统训诂学最大的魅力还是在文献之间的互证,以及一音之转带给人的豁然开朗的感觉。落实到文献释疑的训诂学,才是真正好的训诂学。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