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等一下喝牛奶
    有些书连译者序都很好读01-04
  • 拉斐尔的小迷妹
    谢谢,至少现在的我需要一本这样的书03-21
  • santawhale
    前面部分期待还是不低的,并且这种“通过创作者的身体活动和空间占位以及材料重组实现对世界的视觉性重组,阐释性地呈现具身化经验”的思路还蛮适合观看中国画的(鉴于传统上本来就很强调作者笔墨以及心眼手关系等等),“形式即意义”这个方向在我看来和反灵肉二元论异曲同工,创作因其内化于痕迹总和的整体经验留存而使得其被完整经验成为可能,或者说感性思辨(“世界的未来是人类的一件艺术作品”)将把我们从传统视觉艺术结构性达到极限后导致的宏大创新的不可能的失望中重新拉向艺术创作个人化的微观层面意义中来。或者这本书最后没有一个答案而只有一种方法(或思路)。04-18
  • 懒风
    一方面我觉得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很有意思,这从我满篇的勾画可以看出来;另外一方面我又觉得这本书写得过于方便了,很可能变成一本黑话指南。同时这本书里有些观点我是不能认同的,主观臆想太多了,对材料掌握还差很远。06-19
  • 这么近,那么远
    “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视觉艺术为何如此重要?是什么使得它们的形式是“有意味”的?我们如何可以得知它们所蕴藏的美与韵律?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本书所采用的方法并非目前在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还原主义(社会语境论)论调和文本分析方法,而是一种由克劳瑟教授提出和发展的、融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于一身的分析现象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审视视觉艺术是如何将独特的审美表达,与那些对我们的感知活动而言具有基础性的认知属性相互联结的。同时,本书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揭示了各异的艺术媒介是如何通过各不相同的方式呈现这些认知和审美属性的。”09-09
  • :D
    难怪克劳瑟要研究影像和数字技术。难怪跨媒体的人说起自己不曾读通的所谓存在主义和隐喻也不会显得违和。12-21
  • 路灯
    有一些启发、新感悟,也有一些失望。启发的观点诸如克劳瑟关于还原主义的反对,当学术界正沉浸在艺术社会学、视觉符号学中的时候,突然被当头棒喝,艺术鉴赏的审美性和直觉性得到极大强调和突出。除此,还有克劳瑟关于“事实想象”的论述,对于观看语境的描述等等。失望的是,克劳瑟看似颠覆性的观点背后,仍然浮现的是梅洛-庞蒂、胡塞尔的基本思想,对深度的阐述、对肉身和视觉感知的强调、包括对于图像存在的理解,都未曾发现有新奇之处。当然这不是苛责,思想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都需要非常艰辛的努力,现象学事业的发展同样如此。07-12
  • Berger
    对还原主义的一种纠偏,和乔纳森·克拉里连读就像是在两极之间反复蹦跳。从康德到梅洛·庞蒂,虽然好像略过了胡塞尔,但胡塞尔的幽灵仿佛一直在头顶盘旋。05-04
  • 三里屯贴膜师傅
    立意高远,论述有点拉。对于美学和史学的争端和以及美学方法论的立意确实很好。10-25
  • 看见自己
    回到艺术本体,从现象学研究艺术,读不太懂。01-23
  • 且梦闲人
    太难读了,这种专业门槛去写论文好不好,干嘛做出版物02-18
  • 曲紫芝
    克劳瑟教授有着深厚的艺术史和哲学史背景。此书中,他批判地指出,以还原主义的社会历史学角度来分析视觉艺术作品存在一定的局限,从而提出以现象学深度的视角,关注主客体经验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以补充还原主义欠缺的纬度。虽然据此做出清晰明确的定义并不容易,但克劳瑟教授始终关注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期待看到他有关数字艺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05-22
  • 薛宝钗的冷香丸
    在本书伊始,作者即展示了具有还原主义倾向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存在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可知,艺术史上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利用还原主义方法论在艺术创作上各自取得了成就。书中重点考察了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的现象学深度,通过揭示“有意味的形式”这个与现象学深度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开启了对于艺术的多方位和多角度思考。05-23
  • Ascher
    对我来说最有启发、最具鼓舞的是对各门类艺术存在论研究的一般性捍卫:以图像为例,作者表明了从其本身的存在特征入手,可以得到多少有趣结论。09-12
  • 韧勉
    本书作者克罗瑟指出艺术史中的还原主义倾向,实际上忽略和遗漏了视觉艺术存在的根本目的。如果要让艺术历史避免这种片面的、歪曲事实的分析,它必须要对现象学深度这一维度进行考量——至少在直接或者间接与现象学深度相关联的案例中要如此行事,在碎片化和冲击力的层面,需要考察的问题是关于视觉艺术所声称的自身对于文化价值的保留与传承。实际上,这样的比较艺术史,是指在一种跨越不同文化时空的背景下,考察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联,基于具体例子中所使用的媒介所保有的关键面向,来阐明具体的作品或者艺术家的全部作品。通过这样的澄清和阐释,比较艺术史便超越了形式主义。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