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傅首付
    诚如作者所言,夏是一个认识问题,但行文中将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相联系却难以苟同。国人大抵以秦以来的统一帝国去想象“王朝”,在此可谓不确,须要小心措辞才好。而对于“夏”,由于不存在与之匹配的自证文本,难以认定这个词是自称还是后世的指称。商代青铜器所见铭文显出“毛笔”的痕迹,那么夏是否有了文字了呢?商文化以前就是龙山文化,与史称的“夏”联系起来确是自然的事情,但即使再相信也不便即称“夏文化”。既然是来自材料的总结推测,不如成为“文化构拟”,以为“*夏文化”可。相比于夏的存在与否,相信与否,我更想看到在土地上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交流的。重建中国古史,势必要确立一个主干,若干中心,因而其他变成了佐料与附庸。但历史不应该这样的。08-27
  • 寒鲲
    用极具逻辑性的整合,将考古学之二里头文化前沿成果与文献记载之夏王朝,进行基于核心器物的文化因素分析法比对,并充分结合煤山、王湾、后岗、造律台、花家寺、陶寺诸不同层级的同期文化圈层之地缘分布,给出足以令人信服的二里头文化即是夏代夏文化之结论。既对顾颉刚以来之疑夏做出了有力且系统的回应,也对考古科学引入以来的证夏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大开大合,气象不凡,礼赞。12-23
  • #祝小娟#
    作者明确表明了自己的“信古”立场,广泛摘引各类文献而鲜少深入论证可信度如何就不奇怪了。“疑罪从无”本身也是一种先入为主(换句话说,和作者鄙薄的盲目怀疑本质上是一回事),而作者有意回避了自身的认知局限性。将本书视为关于夏文化研究的一本资料汇编比较好,重点相对齐备,可以帮助读者对现在的夏文化研究方法和框架有大致的了解。09-22
  • 说来说去,还是先入为主的疑罪从有,然后就把所有证据都按到嫌疑人头上。但是要你干的不就是建立这两者联系吗?10-27
  • Booking2023
    为数不多的对夏朝历史的研究专著,前部分对夏世系的考证并没有超过常见材料,史记材料依然被重视,但对了解真正的夏用处不大。后部分对二里头的分析还有点意思。05-27
  • 弋江超人
    引经据典,资料翔实。但逻辑有问题,虽然我是个外行,也能看出:既然书中承认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何有“信史”一说11-26
  • DRYJIAYOU
    从历史语境中重建夏文化,首先肯定文献记述中夏文化史实上的正确性,然后根据其中标志性的禹征三苗、禹锡玄圭与考古遗址上河南龙山文化对石家河文化的替代与牙璋的扩张来确定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进入夏纪年,最后根据偃师商都、郑州商城的建立,大师姑、望京楼城址的改建说明夏商分界在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与二里岗文化下层阶段。作者试图在方法论上做到创新,认为出土的物质文物需要严谨的看待,要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确定典型特征,并以发生剧烈变化的考古学证据方可说明可能发生巨大变化,而非研究者自行进行的主观认定,换言之,要提高考古学的“科学化”程度,不能量衣裁体迎合需要,而是要实事求是的研究。06-22
  • GJH
    “学科正确”是危险的。越是有一个什么共识,越说明这里掺杂了些别的东西。越是想通过考古证明什么,越说明你已经先入为主地假定了什么。对所谓学科基本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发现使学科所以为学科的:一种发问的健康。02-20
  • 礼馨
    看完觉得挺沉重的,我理解他的用心,但这条路还太长,甚至可以说永无止境。“由物见人”四个字说起来倒是很简单,但考古学的相对年代vs.史料的绝对年代往往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脱离文字发现把考古材料变成史料也真的太难。Anyway, 佩服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们一直在追寻真相的路上。08-05
  • 巧克力脆脆派
    翻过,资料罗列,立论和方法都单薄可笑。信古派也就这几把刷子嘛09-24
  • 维舟
    系统探索夏史,迄今为止的条件下可谓集大成,至少让后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批评讨论,这一努力值得加1星。书中对“疑古/信古”的二分过甚强调,但真正的问题或许并不在此,而在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学术范式不同,能否提供一种独立的认知。当然,不管结论如何,本书再度激活了关于夏代历史的争论,这是好事。11-23
  • 且拥图书卧白云
    作者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但在厘定复杂的文化谱系问题时,作者孜孜不倦所用的“统计”方法所得结果越是明晰,便越与作者从考古学角度构建夏代信史的雄心不相匹配。05-29
  • 拼凑很强。考古学在没有确定情况下何谈重建。。还不如老实讲点确定的东西。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考古,历史学都一样。现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罗列再多夏朝文献,跟考古能直接挂上么?两张皮。这点上我更喜欢许宏老实承认局限性。10-19
  • 余颜
    阅读此书真是一种享受,仿若遥望老干部耍单口相声。导言劈头盖脸一句:「人人争说夏文化是不严肃的」,那谁说严肃?当然是作者啦!问先生怎么重建夏代信史,答曰「相信」。问先生为何相信,答曰「考古人的责任与使命」。问先生新证据几多、如何证明,答曰「换个角度看证据」。问先生,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是二重证据法吗?先生摇头说,比那个高级多了,这是自由心证法。由此大功便成,信史重建。附自由心证法使用指南:一、选择相信;二、修改定义;三、列举已有材料;四、证毕。01-07
  • 马上到站
    先看了后记和前言,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非常喜欢邹衡的那句话——“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但从前言后记来看,似乎作者是“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相信它”。09-03
  • 阿德
    在”夏“文字发现之前,发现任何考古遗迹都很难定名为”夏“文化,何谈夏王朝信史?05-17
  • 爱猫的浩子
    信古的根基在于相信,这不就和宗教信仰没两样了。考古学研究应立足于严密地论证的根基之上,而不是相信。两星的第二星,我是给作为资料索引的价值的。另外再加两点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第一是文献的使用,成书时代大杂烩,史实考证一锅粥,即便我是个文献的外行也可以看得出来;第二是考古学方法的问题,以大类来作统计,全书几乎未见一两张线图的比较,更别提让作者去比较一下那些深腹罐的大小,质地和制法是否一致了。虽然统计的思想是好的,但统计的设计和方法不对,其结果并无什么可信的,更别提”重建夏代信史“了。此外,难道考古学能贡献的夏代信史就是确定哪个文化可以填上夏文化上个坑而已?而不是关于夏时期的人的生计,社会等等的历史?最后一点即如罗泰在宗子维城导言中提出的,我们考古学研究者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在回答一些好的问题。04-22
  • 吃鲸了
    那位打2星的朋友,看过这本书没有,就说信古的根基在于相信?人家不是说要用考古学来重建夏代信史吗?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