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Zephyr
    不清楚再版的时候究竟删了什么。想想也可能很清楚06-16
  • AdolGu
    2022.025 这书不值这个价,更不值这个时间。对1930年代日寇侵略威胁下我国政局的综述分析,聊胜于无。05-16
  • 读起来没有以往对西史翻译问题上的恶感。日本的陆军部、海军部的不和,外务省与军方的龃龉,在本书中都有一定体现。另一个优点是引用各界报刊评论较多,可以一窥重大历史事件中舆论界的态度,这也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反映。缺点是按时间叙述了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重要史实,有些枯燥呆板。蒋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军事环境、社会舆论风气下确有难处。历史把他送上了这个位置,他难以挑起革命大旗,无法压服地方实力派,其民族主义思想与对外妥协的外交路线不能耦合,他没能应付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这一千年大变局,批蒋是值得的。扫除五千年沉疴旧病,这个担子他终究担不起来。当跑完历史交给他的接力棒之后,迎接他的只有落幕。1931-1937的绥靖外交只有一个结果——步步退让直至无路可退。一味的曲意祢缝无法填补中日之间越来越大的裂痕。12-16
  • 半糖冰茶
    没想到竟然在一个美国人这里补上了从九一八到卢沟桥这段时间的历史课…04-20
  • 陈钢
    从31年的九一八事变讲到了36年的西安事变,期间各个派系的所作所为和政治倾向如何发展到全面的中日战争,以及国共史学家对其历史影响的不同解读。10-08
  • 这么近,那么远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09-30
  • 四处观望
    1931-1937简明中日冲突史,可作为了解两国如何走向全面战争的大事梳理。南京政府、地方势力、民意力量三个维度。一定程度触及了攘外必先安内内方获得的政治资源。09-24
  • 爱夏
    一个外国人对华北有这么独道的认识。09-21
  • 无复烟火
    其根本原因是国民党作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中国领导政党,其本身具有其根本的阶级局限性,因此只能依靠民族主义对国家进行统合。而被反日情绪不断激化的民族情绪却不能为其所用,而反向资助了共产主义的壮大,而对内清剿共产党又势必对日妥协,因此形成一个永远无法破局的谜题04-16
  • 花园里的萤火虫
    读完对自己来说增加了很多新知识,新的观念,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个时间段的历史;从日本侵华到全面战争开始的这段时间的中华大地中各方势力的相互制对抗以及对外地的不抵抗政策,最终让日本进一步的入侵得到了西安事变让国内各方势力统一战线。11-23
  • 煳煳
    有趣,更新了我很大的盲区05-18
  • 瞎逛的熊
    实际还是没能解析出蒋介石的“攘外安内”是一个更有谋略的决策,还是只求偏安一方以及怕失去权利下的胆怯。讽刺的是,正因为“不抵抗”,让日军轻易获胜,日军将领完全轻视中国军队(实际并非不堪一击),更得寸进尺,直接逼迫蒋到了他一直想拖延到来的“最后关头”,“不抵抗”让双方全都误判。01-16
  • ljyfree
    看老外分析那时国内的风潮涌动,文笔确实和国内作者的不一样,清淡到难以下咽,全篇也没有看到有什么高潮部分,结果就完了。10-19
  • 惑星
    主动权在东京不在南京。10-29
  • 醒来的风车
    东北军靠日建立与日联系不断。世界萧条使日紧缩预算,在华制造危机以阻削军费。蒋寻求避免冲突,但为了政治不得不表面强烈反对。日煽动朝鲜反华骚乱。东北从来不曾是南京的领土,丢弃不会直接危及政权的存在。把南京描写成随波逐流,仅仅是对一个接一个的危机进行反应,没有明确的计划。打破对期刊的禁运副领事南京失踪记可拍电影。满洲像是普法战争后的阿尔萨斯—洛林。蓝衣社在东北更多的是为了阻共控制抗日军队。投日即放弃革命遗产。何梅后机构的撤离左翼有了更多的自由。华北方面军与关东军之争。西安事变实际上并非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关键。理解了税警团装备优良。行文非常坦率干练,对秘密政治而言是一记耳光。11-11
  • 人生如蚁
    三十年前的旧作,历述日本从“满洲事变”至“华北自治”的步步威胁,及国民政府平衡“攘外”(利用民族主义统合政治)与“安内”(瓦解党内外敌对势力)的进退失据。虽然“日本问题促成了更加伟大的民族团结”,但蒋对蓬勃生长的“民意”,始终抱以怀疑与漠视,他对民族国家建构的考量,自然被视为奴颜屈膝的表征。新版的译后记中,马老师以“聊掩井蛙之陋”自谦,对熟悉领域之外的尝试,令人十分感佩。而我在阅读时,面对天羽主义、广田三原则等一知半解的概念,确有真切的井蛙之叹!要补的功课太多太多。10-31
  • 马大象
    梳理了从1931年至1937年中日关系是如何从局部冲突走向全面战争的,特别是从国民政府内部的高层政治来分析当时蒋的立场,同时也强调了知识界和媒体对民众情绪的影响。众所周知“攘外必先安内”是蒋在30年代一贯的主张,这里面不仅包括剿匪这一个目标,还需要“安”的是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其他地方势力。但是日本并没有给他充足的时间收拾这个烂摊子,“最后关头”不可避免地到来,散装的中国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02-26
  • Cyborg.z
    民族国家的“被迫”构建09-23
  • 非流顿牛体
    竟然再版了 比较推荐 马老师功德无量了09-18
  • disguiser
    友情提示,原著出版于1991年(不知从何时起养成了下单前逛豆瓣的习惯,帮我过滤了不少垃圾和我不需要的书)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