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Nicolas
    中文意思是美国思想的过度保护,主要是说美国人越来越思想激进,难以容忍不同意见,就像是为了防止花生过敏,就不给孩子接触任何花生,长大之后更加过敏。书一开始讲了三个歪理:没有杀死你的使你更脆弱,听从你的感觉做选择,将人划分为朋友和敌人。然后分析了这个现象导致的原因和这些道理错误的原因。主要观点为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抗压性,而不是选择规避压力07-06
  • 吐泡泡的金鱼
    "Having one’s assumptions challenged and experiencing the discomfort that sometimes accompanies this process are intrinsic parts of an excellent education." Even though the overall campus is left-leaning, open dialogue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is still important for the sake of institutionalized disconfirmation and truth seeking10-17
  • 贱草
    通过作者的分析可以从侧面理解为何美国的极左会输掉舆论战和文化战,为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心甘情愿被极右洗脑。三个总结挺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又总觉得缺了什么。通篇大谈特谈“心理成熟”和“智力发展”,很难不感觉到一丝居高临下。问题确实真实存在,但作者开的药方么好像也不是那么高明。11-30
  • 小猛鸽
    挺好的,就是最后一部分有点水03-10
  • 逆铭睡眼惺忪地
    受害者文化发展到极致确实很魔幻。最后突然就乐观起来了不是很让人信服。11-28
  • ZZ
    问题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了,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特别的解决方式,CBT的提到也太简短了。如果能在具体阐述就好了。01-11
  • 叮当想旅行
    3.5星,三个untruths可以用来矫正日常习惯的错误认知。前面的分析写得挺中肯的,后面就感觉是车轱辘话,反复说了。09-05
  • 安之若素
    书的观点很鲜明,可惜我没有办法同意,特别是在judging by results vs judging by intention这件事上。书中举了一个黑人女性的例子,她的白人丈夫突遭意外进了医院手术,而在急诊室里医护人员对着她这位妻子一副“你谁啊”的漠视态度,相当鲜明的在种族歧视她,默认一个白人男性的妻子不会是黑人女性。这时候她并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在医护人员并不热络也并不professional的情况下咽一口气尽力配合,“they want the best for my husband.” 最后她丈夫获救了。作者们高度赞扬了这位女性,写道,如果她因为自己的玻璃心大吵大闹了,还会有这么好的结果吗?似乎医护人员完全没有错。举这个孤例的傲慢和对少数族裔情感体验的蔑视让我感到无比恶心。07-02
  • NoNo
    这本书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首先我无比赞同作者对三大谬误的解读,精彩到简直让人拍手称绝;而向高等学府以及家长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尤其简略引出的CBT)我更是绝无异议。但看得出作者野心不小,妄想“以偏概全”,其实从书名即可略窥一斑。精英白男在面对系统性不公前的态度一览无遗,通篇几乎都在讲白左如何矫枉过正,可对其背后最根本的社会性问题却一笔带过,这是否略显鸡贼了呢,也不能光挑软柿子捏吧。极端主义没得洗,但假如年轻人还都像从前那样循规蹈矩,那何来的metoo运动?指望靠一本书解决一切纵然是痴人说梦,但我想听到一个更加公允、全面的声音。03-01
  • 撒冷的乌凌
    美国的学生被过度保护是事实,大学风气出现各种问题也是事实,但是问题不仅出在学生和学校,这是美国全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割裂,涉及话语权的争夺,政治力量博弈,对公众意见的影响,把the great divide归因于overprotection把问题简单化了,我不相信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对受到伤害的恐惧,更相信这是戾气和大环境激发的人性恶,因此也并非从小培养小孩独立或者让他们放下手机就能够解决的。09-27
  • QuietAmbassa
    this is a book mainly about the self reflections that all liberals should have. It really got me thinkin...to an extend, I was taking some of the criticizes practices described in the book for granted. I’m the i-gen, over-protected young person with liberal ideals... it takes practice and I’ll try to mindful about tolerating different ideas12-21
  • 沙拉勺子
    哎真的是没办法的事情,就好像书里举的例子一样,即便你想个人改变社会大环境不允许。书里说的校园里的那些trend我们都在实实在在地经历(尤其是那个if you don’t feel right it probably is not right还是我们抓的很厉害的一个project)。书里那些貌似极端的例子真的是在身边处处看到。作为个人很难很难反抗这个trend,你不得不要保护自己,不然停薪离职那些事情真的可能随时发生,动不动还会被告。这本书里面论证比较学术和有深度,只能说有人呼吁比没有声音也好。说实话现在这个loop越走越下坡。真的未来一二十年我觉得看不到出路。03-10
  • 豆友62883698
    Jonathan Haidt 比那些自娱自乐的社会心理学家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牛逼。12-24
  • APOS
    讨论的话题我只能说:far far far away from my life.当美国人在关心孩子们过于政治正确的时候,我们在xxxxxxxx09-03
  • Ann
    书里讲了三个被广泛相信的非真理great untruth:”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weaker” ,”Always trust your feelings,” and “Life is a battle between good people and evil people”.这本书写得真是太好了,然而听得常常冒冷汗,因为他里面描述的完全就是我们学校这样的地方,我们学生这样的年轻人,太贴切了,但因为太贴切就很容易被认为非友即敌,而他描述的一些可怕的事情也完全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11-24
  • Eudaimonia
    Part 1关于The untruth of fragility/emotional reasoning/us vs them的分析和P3关于六个可能的造成学生玻璃心的原因分析稍微有点看头,但也不过是15年the Atlantic文章的扩充版,例子的阐释并不solid. 最狡猾的是作者说了要以good intention听别人的观点不能随意贴标签,结果写出的东西还是非常不在意existing structural issues, 的确还是白男精英视角,让步的漂亮话都被你说了,只能说politics不同对social justice的理解不同果然不相为谋。1.5倍速听完的,有些桥段是听得有些生气的...从个人层面去试图解决一个结构性问题是非常新自由主义的糟糕建议。就一心推荐CBT咯- 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