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阿以#
    前半自我剖析的部分很好,后半逐渐落入俗套,甚至有成功学的意思了。爱情的完美范式,这和童话故事没有什么根本不同。要分析吵架表象下深层次的需求:我们为什么吵架?为什么我们逃避吵架?我们想达到什么?我的什么需求想被满足?感受情绪。愤怒、恐惧、焦虑,都映射着深层次的需求。不要尽是谴责对方,问题不仅是表象这么简单,做错的可能不是对方,而是你爸妈,你老师,你的童年。那就从根本处入手,你和对方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修补彼此过程中的必不可缺的一份。要成为一个情绪成熟的个体,将修补甚至重建人格的重任完全压在亲密关系之上,双方都会崩溃,给对方十足的支持就足够。再尝试吧,“你一定要积极改变爱情/而不是积极等待爱情改变你/你一定要振作/如果你不敢去死/那就振作到你敢去死的那天” 自勉。05-08
  • tj10henry
    这本书值得读三遍以上。03-28
  • 圆钉钉钉钉
    合理的指南 理性的分析 又时不时提醒不要忽视人类的感性和脆弱 02-06
  • 左思
    2019年2月7日读毕,此书从脑科学角度分析了争吵的本质,非常新颖,很有启发。其一,争吵源自脑中的渴望,这种渴望源自小时候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争吵往往是这种互动模式的再现,因此夫妻之间容易抱怨对方和父母一样。其二,回避争吵不是办法,而应该通过规则内的争吵,揭示双方未解开的心结,为大脑创造新的神经通路,形成新的互动模式,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其三,新的神经通路来自积极、建设性的争吵,增加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因素,需要一万小时,才能够彻底改变自我,争吵是为了发现自我,用好夫妻双方的优势,合作共赢。02-07
  • 邓若虚
    一开始我以为是本搞笑书,然后发现是认真讲亲密关系的,后来发现有心理学内容,再后来还出现了脑神经科学的内容,于是发现它不仅适用于亲密关系本身——还有与家人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其中谈到的方法也不妨作为参考。02-06
  • 韧勉
    固有观念吵架伤感情,但是本书告诉你,恋爱不可避免会吵架,那么不如我们在吵架中直面问题的本质,在吵架中合理表达诉求,满足对方的需求,不逃避不怯懦,在吵架过程中开拓心胸,积极表达诉求与观点,感情是可以越吵越好的,正确吵架有利于感情升华。全书作者设计各种量表非常细致认真,你可以在其中挖掘出15种吵架的基本情况及其内在成因,以及积极拥抱爱的方法,实用且震撼,真的是相见恨晚的恋爱沟通技巧手册,这是我的第3100本书!01-31
  • 张震老婆(V)
    并不是如何吵赢架的指南(要吵赢很容易啊,尤其是爱人之间的,谁更狠心更冷静,肯定会赢,但那种赢有怎么样了呢?),而是如何通过吵架这个沟通方式去维持乃至提升亲密关系。我也算是个情感咨询的野狐禅,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和我自己实践总结的非常相似,值得看看。谢谢后浪赠书。01-23
  • 匡轶歌
    非常深入而颠覆的心理学佳作。沥沥拉拉读了很久,但读的过程备受启发,在行间画满了重点。虽然讨论得比较拘泥,主要讲亲密关系的维护,厘清了许多大家对爱情抱有的迷思、迷信。但里面大多数道理,还是普适于任何人际的。要珍惜那个跟你坦诚争吵,吵得投入、诚实和赤裸,而最终依然吵不散的人。愈是小心翼翼、无法直抒己见的相处模式,愈是难于长久。争吵虽有破坏性,但有些争吵依然值得,具有建设性与变革性,即良性而正确的争吵,因为不破则往往不立。它让双方都打开并展示了真实的自己。吵架就像一个门槛,是关系的试金石,也像点化关系的金手指,迈过去,关系就升华;迈不过去,或不敢直面,选择逃避,处处埋好退路,有所保留,不敢全情付出,关系就坠亡。有话不要等,立刻说,及时吵。直见性命,彼此都剥去表面的“虚假好人”之后,才算自己人。06-29
  • 前折口
    「预设对方是出于好意;双方最多对现状承担50%的责任;双方都对获得幸福承担100%的责任。」这是亲密关系的大前提。02-12
  • 小小安
    我读完了所有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个人大心理学流派的老师说,情商这个事也许是天生的,虽然自己心理学博士毕业,但依旧无法get自己媳妇儿的话外音。02-11
  • 后浪
    在爱情里,吵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话可说。冷暴力会对感情造成非常大的伤害,生气了不如吵一架,能吵架就别憋着。吵架并不一定会伤感情,本书的作者夫妇对婚姻进行了30年的研究,总结了15种吵架的类型以及6个正确吵架的技巧。学会正确吵架,让吵架变成糖,天天撒狗粮。01-11
  • danyboy
    今天是2月14日,这算是今日推荐了。本想着把这本书送给媳妇儿当礼物,想了想,还是发了个红包。这本书虽然是基于西方国家婚恋状况的调研情况写成,但对中国来说,不仅不会不匹配,而是感觉更加需要。总的来说,相比美国,中国的婚恋更复杂,更没有逻辑,更内敛幽闭而非开放畅通。所以,这本书可以提供一些理念、理论、观点,来改善这些情况。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人际关系之类不可能亦步亦趋按图索骥,关键是双方都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和共识,这就可以了。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