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谧娘
    跟学霸妹子聊天 说起我们现在做研究都太投机取巧 总是偷懒读别人嚼过的知识。虽然我个人不赞成在查找文献上耗损太大精力的做法 但还是默默地关掉了手头上别人写的文献综述 老老实实读原文去了……(再见)02-10
  • hannyhanny
    我是一个没文化的人,这么高级的理论书对我来说太难懂了,总觉得写的不痛不痒……01-04
  • 周正国
    这个领域必读,对理解受众很有帮助05-01
  • Epile
    图书馆 A501 G206/bzh54 11-23
  • lavende
    作为教材读的话很不错06-12
  • zezemago
    看到后面都不知道是我阅读速度骤然加快的原因还是后几章笔风本就如此,我心潮澎湃。10-16
  • 三三
    1、麦奎尔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全书充斥着相当模糊、不能界定、各种维度……这类字眼。2、经分析得,我是一个重度媒介使用者,主要原因是我很闲。并且我使用媒介基本没有什么动机,主要是完成一种仪式,达到某种伴随。然后就是我对某种媒介接触的越多,敏感度就越低,就越不能从中获得某种满足……03-28
  • 拓北
    某些章节的翻译实在是差……06-23
  • 挥雨
    经典之作!“关于受众,有一股强大的批判之潮在持续不断地翻滚。意识形态批判、社会关怀、道德说教、文化悲观主义混合交织在一起。。。”,能在如此复杂与边界模糊之中梳理出各派思想和把握发展脉络,体现作者的学术功底与洞见。10-08
  • 洛特斯
    09年3次版。译者仍是刘燕南。前四章写的还比较有条理,后五章凌乱些,觉得是各家理论的堆叠。如为节省时间,还不如细读译者的序言总结;如查理论,推荐麦奎尔的《大众传播模式》的那本小册子。且对于新媒体研究,应用性何如,感觉很多理论还是过于陈旧了。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