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吴情
    长期以来,书评被视为书的派生物,是文章界的次等公民,无论是唱赞歌者,还是认真的批评。然而,在李伟长这里,书评焕发了新的生计,生长出新的可能,是个人与世界的结合点,是安置个人思考的保留地,生活有多宽,阅读有多广,思考有多深,作为参与世界的一种方式的书评,就会有怎样的精彩。10-04
  • 汤展望
    个人最喜欢的是《我们村的凯鲁亚克》这一篇,无论是“族叔”还是对《在路上》一书的阅读体验都无比亲切,现在想来,少时读书,面对皇皇巨著,也不都是凭着仅有的见闻去消化吗?最感人的是后记,光是给小朋友读《柳林风声》这个画面就已十足温馨了,作者由此谈到自身的成长,又及本书的成因。在谈其个人写作的意义,说倘能引发别人一些微小的共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喜悦。显然作者已经得到这份喜悦。Ps:很喜欢书签的设计,是封面《废墟上的阅读者》中阅读者的剪影。10-09
  • 雅鸦湖居士
    做了点摘抄。羡慕作者的潇洒笔调,心目中man of letters书评的样子。写普里切特,写桑塔格,写劳伦斯·布洛克;《我们村的凯鲁亚克》很妙。贯穿后记的《柳林风声》也是时时能带来温暖的心头挚爱:“……我很想走进獾先生的大厨房,在壁炉旁烤火,看柴火烧得噼里啪啦,在餐桌上吃火腿,听鼹鼠说蛤蟆啼笑皆非的遭遇,听小刺猬讲下雪天被妈妈赶去上学结果迷路的故事,等温厚的獾先生睡醒,和他一道抽抽烟,喝喝茶,谈谈洞外的夜晚和纷飞的大雪。”09-26
  • 游荡的布鲁姆
    作者自谦为阅读随笔,其实是少见的有情、有趣的书评或者鉴赏。后记里引用的獾先生温暖的小厨房,基本完整表述了作者的生活观:温煦、从容、量力而行。当然,这种态度总体贯穿了全书,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布洛克的理想生活》,写出了溢出庸常生活的野跟雅,还有一篇《我见犹怜》写中外小说、轶事中关于臀部的一些写法,博杂有趣。09-24
  • 许芥子
    《我们村的凯鲁亚克》,这篇太好了。“我有次问他,想不想把过去的事情写下来。我叔笑着讲,写来干什么?谁都写下来,这世上的纸都不够了。”09-21
  • 陈蒜苗
    波德莱尔的父亲给他留下一大笔遗产,这厮主业吃喝找女人,业余写诗,而且找女人偏于重口味,波德莱尔说:“我只可能接受两种女人:妓女或者愚笨的女人,情人或者厨娘。”也就是说,像这种文采斐然、夸夸其谈的公子哥,爱情观都比较奇葩。松本清张说到一半我就想到了东野圭吾,隐约感到某种脉略传承。福克纳和海明威互相看不上,珀金斯搞得定这种大牌,却头疼自由来稿。无论桑塔格们的在天上,还是凯鲁亚克或者迪安们的在路上,无论作家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人物,闪闪发光的永远是在面临不确定性。确定了那就没话聊了。比之于我们的生活,那就可能变成,坦然接受这种不确定性,何时何地都能内心安静,即是闪闪发光。10-01
  • 樱桃王子様
    总体来说很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读了一半就又买了一本(手里这本是借来的)。全书十八篇评论,几乎种草了一大半,将很多读过没读过的书都掰开来讲了一个通透,字里行间是克制,有自我主张的,又是有表达欲,热爱的。有意思的话写了不少,很多洞见看到了作家们文字的腠理,分析了文字的节奏与张力,有些更是或旁征博引,或创作了一些属于李伟长自己的故事。唯一不喜欢的是《我见犹怜》这一篇,感觉写的有点浮,隐隐透着“你们快去买这本书”的感觉,急促又过于玩笑。11-04
  • 且渡河去
    四星半。伟长老师使用了某种仰视的笔调,略过了对文本的逐帧分析,而是往往沿着一条人物的路蜿蜒到林中深处,或许这就是“阅读随笔”的题中应有之义吧。所以到底张新颖所提的“青年人”,还是不惜重复也要放进去的“珀金斯”更符合伟长老师心目中的自己?此外也有不少小细节让人拍案,不说对叙述者和讲故事的精妙辨析,就是“编辑部里的温格教授”,也足以让人会心一笑。当然,可能是本书付梓太早,看这两年或许改成“编辑部里的克洛普教父”更有趣。09-14
  • 盐粒同学
    每个故事和人物,都有一条悠久的“线索”,动人且迷恋着。09-12
  • Mandelstam
    看李老师写伯林,写钱德勒,写珀金斯,看得非常中意。李老师擅长抓住描写对象的坚固内核,并将它置于人生的长河中进行考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书名是恰切的,因为每个人都守护住最为核心的品质,并且将它贯彻到生活,乃至生涯之中,不曾令其遭受时代风雨的摧毁。09-13
  • 陈楸帆
    角度独辟,文字通幽,借助伟长老师的慧眼窥得文学经典之美。10-01
  • 子禾
    后记中,作者解读《柳林风声》里的獾:“獾很清楚这一点,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逞强没有意义,接受自己的局限并遵守它才是对自己负责。”这反主流成功学的调子,使我相信本书在一定意义上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真挚、温和、勇敢。以及:非常好的散文。09-27
  • WSX
    是很吸引我的书名。虽然一直觉得自己看到的世界始终被各种程度地击碎。但这本书写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阅读是可以让我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继续完善一下,补充一下,这样我们的世界就继续是一个滋养我们自己的能量球。它重新完整,并且比之前更有力量。09-15
  • 晓林子悦
    好的评论家首先是好的读者。好的读者,读书如同织网,一点点地蔓生。理解作品的再现方式,跟随作者的步伐,还可以调节这种步伐,融入自己的节奏,进而读出作品的诸般微妙,也许在作者那里都是隐秘的不自觉的情结。09-12
  • bird
    李伟长必定是吃鸡蛋还要看母鸡本尊的挑剔读者,颜值气质也要挑那种。这也是没有被阅读写作摧毁生活的评论,读作品的风格表达,也从作品中读到温热的执笔之人,读见自己的生活。而有时候让读者了解一个作家和TA的生活,比吆喝TA们的书有多好更能撩拨起阅读欲。09-13
  • 祝羽捷
    李伟长老师真是做比较文学的好手,每一篇文章都蜿蜒曲折,牵连出更多文本和更多作家的内心世界。我们永远不可能叫停生活,在生活未被摧毁之前,让我们用阅读和文字狠狠地对抗遗忘,对抗一次次沉重来袭。09-11
  • 丁小龙
    每天三四篇,读完了这本集子。让我惊喜的是,每一篇文章皆是不同的写作法,点缀其间的是灵光的闪烁,是智慧的絮语。也许是因为书中所涉及的大部分作家是我的心头所爱,因此读起来更多了份切身体悟,也是一份文学上的双重邀约。李伟长提供了不同的阅读路径,不同的解读空间,而这些文章本身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同时又映出了创作的多样镜像。由于私人原因,我个人偏爱解读桑塔格、温特森、格拉斯与纳博科夫这几篇。他真正地懂得了他们,并通过他们书写自己的文学观念。09-22
  • 辉城啊
    1)《格拉斯的洋葱》是整本书的钥匙。阅读是为了完善自我,其前提是确立自我。在这篇文章中,剖析了自我的生长、形成以及确立。2)在前言中,张新颖提及“阅读随笔”。少了“评论”的桎梏,文章便从容起来,便摇曳生辉起来。文坛的边角料、故事中的细节,以及一些令人莞尔的八卦,都拾掇成文。比如,《危险的纳博科夫》中的最后一节,戏仿乎,戏谑乎?3)对名人传记的热爱。传记浓缩的人生。对边缘人的体量,《我们村的凯鲁亚克》是也。对松本清张的解读,也是如此。4)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因此常注意文学作品日常中的美。后记尤为明显。我最喜欢后记的雪天中家人围坐的氛围。5)《钱德勒的自尊》一文,是对钱德勒的解读,可视为小说细节叙事的指南。09-14
  • malingcat
    是的,这就是“绅士书评”,不是学究的,不是小姐的,不是媒体工匠的。作者能看到文学的腠理,在文本间悠游散步,又有一支从容的笔,不急于显派博学睿智。charming。《格拉斯的洋葱》和《我们村的凯鲁亚克》是“有我”的两篇,施施然走出了“书评”的狭隘领域。草黄色的封皮和同样颜色的书签——那个戴着礼帽仰望书架的绅士,代言了本书气质。09-11
  • 李伟长
    想说的和能说的,都在书名和封面里。书名来自张新颖老师的一首诗。封面图片是waits的建议,用了Damaged Library。所收文章来自这些年的阅读随笔和所经受的生活感想。想继续持有的信念就是,生活会中断,但不可能被摧毁。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