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安弦
    霍普金斯发明了一种新的节奏,以打破自己早期诗的格律,实现了感知寓意;希尼驾驭词性,以彰显诗歌风格的变化,践行了道德寓意;格雷厄姆以精妙的过分和连续的过分的长行打破陈规,疗愈了审美寓意。11-30
  • Alain
    文德勒选择的几位诗人具备很强的典型性,霍普金斯发明跳韵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希尼通过对词性的把控改变语法的质地,格雷尔姆的诗行从短变长让诗歌拥有过分的精妙,从宏观到微观,诗歌方方面面地打破了自身的风格。10-27
  • 代彼皋苏
    可以同样形容文德勒给我的震惊,“人世将再不同以往”。11-11
  • 狼来了
    Organica001. 史蒂文斯;名词诗;形而上学的状语时刻。要去读乔丽·格雷厄姆01-28
  • KryseScalpel
    非常学院派的细读。风格是诗人赖以生存的躯体,它与主题之间的关系长久难以辨明,对风格的打破(无论是出于审美还是道德的原因)都总是一种对于时代情感的回应。风格的打破总意味着审美体的再造,而与此同时,读者自身也被某种程度上再造了。但对我来说总觉得这种太英文课的诗歌评论不够动人…03-03
  • 彼得潘耶夫斯基
    ‘在她写作生涯中的这个此刻,格雷厄姆通过展示圆锥曲线中的一小片宇宙,向我们展示她正在扩展的宇宙。她最近对宇宙之过分的坚持可以被解读为一种修正,修正眼下有关个人约束的抒情诗,尤其要修正很多当代美国诗歌缺乏伟大的现实。这种修正在她最形而上的部分传承自狄金森,最开阔的部分传承自摩尔。正如私人的永远都有变小气的危险,伟大的当然也永远都有变浮夸的危险。不经约束的“极高天际”(借用格雷厄姆的说法)很可能变成对自身的拙劣模仿。’11-01
  • 白日依山尽
    或许是英文太差,对重音一类的英文概念一概不通的缘故总有囫囵吞枣的感觉04-03
  • Alces
    “他们把风格以及打破风格运用得醍醐灌顶。读了这些诗再回到人世间,人世间将再不同以往。因为这些诗,我们自己内在的运动风格也被打破、再造。正如叶芝提醒我们的那样,在打破风格的同时,我们再造的是我们自己。”(96页开头有个错别字霍普金斯打成了霍普全斯,希望再版时能改正。)10-03
  • 释槐鸟
    这是一本讨论诗歌内在形成原理的书,尽管是三位不同的诗人,觉得其探究本质仍是基于二元论进行的。霍普金斯的斑驳,即一种颜色对冲另一种或类颜色的意象选取;论希尼相关的所谓紧迫的语法时刻,即两种词性的指向性互为渗透与占据;格雷厄姆的过分时刻,即以有机譬喻互为递传为例所指出的那样,是由一个已在的树枝分出下一有待萌生的枝丫。这三位诗人在文德勒的探究论述中殊途而归一,不论是以诗歌所依赖的实体及所能由内爆破出另一层涵义为基准,还是格雷厄姆的这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镜像性的意象衍生术,最特别的还是要数霍普金斯那排山倒海犹如科幻大片的同义反复式意象的堆砌与互对,是一首首意象经由一个镜面投射之后再与旁的意象相黏连进而呈现出某种宇宙大图景的诗歌狂想曲,更加印证着著者探究诗歌内在原理时所坚持的哲学二元论的基调。03-23
  • smile
    有一事迄今仍不为人理解,即在诗歌写作中,风格从最大意义而言最好应被理解为一种物质体。当诗人摒弃一种旧风格,他就似乎是在对自我实施一桩暴行。在艺术里,所有变化都是为了谋求更好。诗人常因洞察力或智慧为人称道。作为人和诗人,他们确实可以表现出这些素质。诗人发明的是时代的风格,这风格回应和记录了时代的情感,诗人通过个人表达的天赋做到这一点。我观察的对象是那处于青年和成熟之间的霍普金斯打破、改造格律的表现力,是希尼一首诗接一首诗地打破、改造语法的表现力,是格雷厄姆一卷诗接一卷诗地打破、改造分行的表现力。他们把风格以及打破风格运用得醍醐灌顶。读了这些诗再回到人世间,人世间将再不同以往。因为这些诗,我们自己内在的运动风格也被打破、再造。正如叶芝提醒我们的那样,在打破风格的同时,我们再造的是我们自己。10-22
  • 琴酒
    是那种最渴望读到的诗歌评论。写霍普金斯的这节真好啊,同时携带着霍普金斯本人痛苦诗艺的力量和文德斯的洞察力。从他在《德意志号的沉没》里发明的格律,到“肉体枯萎,皮囊废弃/成了剩余的蛆虫的餐馔;世界的野火,烧光一切,只剩灰烬:/在闪光的一瞬里,号角的破裂声里,/我立刻变成了基督,因为他曾是我的模样,而这个杰克,玩笑,可怜的瓦片,碎片,碎屑,不朽的钻石,/是不朽的钻石。”文德斯将此形容为,“中介在水晶般救赎的至高无上、预言的、审美的同义反复中。”既知文学之力量,又知文学之形式。12-05
  • 劈头士》睁木
    已购。这样的诗歌评论太厉害,简直是显微镜和解剖刀,有说服力~圈粉文德勒~期待她评狄金森的那本出来~打破风格可以出现在最大规模上,比如霍普金斯发明了一种新节奏,以区分其晚期诗作和早期诗作;或者也可以出现在单独一首诗内,比如希尼。希尼在面对格劳巴勒男子时的困惑召唤形容词风格,而他在“荒凉海港的寂静”中回忆起预兆的恍惚时刻又要求一种名词风格。尽管如霍氏般大规模的风格打破几乎不会被读者和评论家所忽略,但如希尼式的每首诗之间小的风格打破却经常不获注意,对诗歌主题的语法形式的核心剖析也得不到评述。如果对一首诗的批评剥夺了其物质实体(由节奏、语法、分行或类似特点组成),则诗将只作为一堆想法存在,而失去其物质的——因此也就是审美的——显著特点。05-31
  • 在自我的城市
    惊讶于文德勒手术刀似的解剖。最打动人的部分正来自于诗与评论同时具有的精准。期待后面的书推出。04-09
  • xitchcock
    一百多页的小书,但不容易读。译者声明是硬译派,尽量直译,不改变语序词序,译诗则尽量尊重原诗的形式,贴近原诗行的长短。文德勒谈了三位诗人,希尼的诗译者均采用黄灿然译本;霍普金斯和乔丽·格雷厄姆以前中译极少,好几首为首次译出。译后记很有帮助。原来文德勒本科念化学,博士才读英美文学,难怪谈诗时用那么多科学术语。燕卜荪最早也是念数学的。似乎有科学训练的诗评家尤其注重语言和形式?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