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夜夜夜猫子
    年度好书&年度话题之作!多一个人读到这本书,可能这个社会就能多一些对女性的尊重。放到现实中,结婚、生小孩,都是个人选择,并非任何其他人可以指点评判的。人间的悲苦不尽相同,如果做不到理解,那么请多一些尊重。在荒诞的集体谣言中,保持理智和真情实感。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08-28
  • 张天翼
    高密度的叙述像不透风的墙,像没顶的雪崩洪泥浆,模拟出书中那个精神高压社会的窒息感。仅是走路看书这一点与众不同就成了“我”的罪名。人名都被隐去、成为符号,他们是送奶工,真送奶工,准男友,核弹男孩,药丸女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些政治隐喻和无形的羞辱、侵害,以及女性的种种感受都十分熟悉,甚至会唤起遥远的切身之痛。读这本书不太容易,但我还蛮喜欢它提供的这种艰难。09-07
  • 阿巴厮
    近些年布克奖里的杰作了。不了解北爱的近期历史,就可以当做反乌托邦题材来看,仍然足够精彩。虽然是罗里吧嗦,但是是心里层面的啰嗦,合乎情理,也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文体,带来特殊的阅读体验。最厉害之处在于,这么长一本书,真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完毕了,但真的就看的津津有味。不必太局限于女性的视角,不然就显得特别浅薄,虽然反乌托邦这样的题材,一般都是很浅薄,比如,那几部比较知名的。11-25
  • 朝仓美羽
    干瘪,向内塌陷,过于明显的隐喻,并没有在寓言和写实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点。面对唠嗑式的喋喋不休,读者究竟该保持怎样的阅读姿势?“那些恐惧,那些颤抖,那些持续扩散的小小涟漪,就这样不断来临,持续反复”,这样的句子居然出自一个正回忆幼年被强奸经历的将死老男人之口,无语。10-17
  • 宝木笑
    想起了Mads Mikkelsen的《狩猎》,那种陷入人言可畏和敌意泥沼的窒息感,让人觉得“如鲠在喉”这词儿不仅形象而且真实。Anna Burns显然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叙事,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小说的沉重。但不管是《狩猎》海边曼彻斯特般的一丧到底,还是这本小说勉强可称之为“光明尾巴”的结局,都无法让人内心平静。这世界对女人确实不公,就像它对待好人一样。明明自己是受害者,却被众口铄金为放浪和邪佞。既然世界如此卑劣,偏激甚至暴戾一些反倒让人解气。人善被人欺,这并不是善良的错,正是这类貌似充满智慧实则价值扭曲的“至理名言”,让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在不断流失。后来,Mads Mikkelsen出演了大名鼎鼎的《汉尼拔》,也许,唯有佐以窖藏红酒精心烹制人肝的汉尼拔,才最适合那些人俗、心黄、嘴贱的油腻们。08-25
  • 木由
    3.5。北爱尔兰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我从未了解过,以至于读起来仿佛架空文学,很多荒诞离奇之处也能勉强接受了。其实相比较书中展露的集体无意识、权力真空、互相构陷以及政治和人权问题,性别歧视只能算是很小的一个点,不明白热评为什么始终强调女性小说。虽说是从女性视角讲故事,但作者野心不止于此。其实这本书很难读,在不断解构中维持着线性叙述,算是实验性文学了,读到中部会让人颇为泄气。放在一边快一个月才又捡起来读。好在人物名字是根据人物关系搭建出的网络,什么时候读都能接上。可真实关系下还原非正常事件(像是屠狗)群众又全都冷静接受,这样的组合不断冲击着我的神经。加上女孩反刍式的无意识絮语,实在让人疲惫。这不是我喜欢的一部小说,但布克奖鼓励的就是当代文学的新突破,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11-03
  • Jonathan
    这本2018布克奖获奖作品读起来有悖于一般小说的工整和流畅,天马行空般的语言,神经质的叙述口吻,黑色幽默的姿态,糅杂了政治对抗、民族主义、女权主义等等现实的事务。女主人公在荒诞、封闭、晦涩、荒谬的社会集体中保持着特立独行的理智、幽默、客观和真实,这是女性意识觉醒在整体糟糕环境下的抗争,也是一小部分“不合群”的人对大部分“集体谣言”的反抗。08-19
  • 赫恩曼尼
    一部从谣言中艰难穿行而过的私人生活史,绵密,执念,絮叨,不时迸发抵抗的力量。并不轻松的阅读体验。08-28
  • #暗蓝#
    女主很像《去他的世界》里的Alyssa,而作品的悲剧性和现实性都在于,她没有她的James——她的特立独行为她的世界,即整个社区所不容。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整个社区的保守主义氛围,这样的氛围来自于现实的凋敝,以及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游戏化的世界观——枪炮是他们的玩具,假想敌无处不在,掠夺与占有是他们的冠冕。所以这部作品表现的既是上世纪70年代北爱紧张的现实境况(真实的时间),同时又与当下世界的种种现实惊人吻合(寓言的时间)。“边走边读”的女性们自觉地思考着自己的境遇,却不断被衰落的男性和传统的女性拽回到他们游戏般的世界观当中,要么顺应规矩,要么寻欢取乐、流血冲突。当昔日一个社区、一个政治实体的衰落所导致的保守主义,逐渐蔓延成今日整个世界的症候,这部作品的两种时间便合二为一,共同指向未卜的未来08-30
  • 乙左左
    在那种充满紧迫感的叙述密度下,讲述的远不是表面所呈现的那个与metoo相关的题材故事,隐藏之下的是政治隐喻,是在这种政治压力之下的人群所表现出的反智行为,听信谣言,丧失个体思维能力,对谣言进行无底线地加工。对于这种行文方式我虽谈不上喜欢,但能感到很新颖,像充满枝丫的树,任何触及的点都会随着叙述增殖,使得主题更加完善。对真、假送奶工的设定和母亲这个角色的转变过程都让主题有升华作用。只要个体保持独立思维就可以对抗集体失智,才可能对抗强权。08-23
  • morningsshh
    才疏学浅看不下去实在抱歉08-24
  • 西窗随笔
    布克奖获奖作品,先锋文学。匿名的时代,每个人都没有名字,只有代号。我、父亲母亲大姐大姐夫三姐三姐夫,当然还有,送奶工。没有实质性的侵害,但是谣言更可怕,因为不需要事实。当你成为谣言的主角,成为一个“议题女人”,压力甚至比实质性的侵害更无从躲避。面对这种一个社区内的集体谣言,能做的只有笑着面对,就是成长。08-11
  • 晓林子悦
    人物都是高度抽象的符号,没有姓名,没有身份,没有构成人之为人的具象的特征,只在事件里被标识为送奶工、正常女人、议题女人、某某之子等,作品含糊提及故事发生于纳粹时代,然而,此纳粹非彼纳粹,它意指的是专制暴力的恐怖统治,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互联网语言环境的一则寓言。语词的流瀑,急速的扩张。一点眼见不实的表象,一些歧义横生的对话,就产生奇怪的反应,天晓得,就有了脓包,就四处溃烂。人们热衷谈论政治,而现实里总是悬于“准男友”和“准女友”的“准”距离关系。走路看书在小说里被视作反主流的特异的举动,身为女孩,18岁的女孩,你引起了别人的注意、男人的觊觎,那么,你必是不检点的,必是要被别人侧目议论的,其中最主要的语言攻击来自于同一性别的人类,与你血脉相连的母亲。作品的语言表述也有着漩涡式的抓人的力量。08-24
  • 胡桑
    叙述很丰盈。读起来很切近。女性的痛苦体验与时代经验之间打开了许多隐秘通道,话语变得敞开。06-10
  • 祝羽捷
    一部敏感少女的成长史,在她独自摸索成长的过程中,用她的眼睛记录了时代之下政治对人的异化,身在其中的人不会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么荒谬,而我们都应该学会处理这样的人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