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少阳
    B2|2|2.2|4 中国哲学|先秦哲学|儒家.孔子|……08-31
  • 失意的孩子
    和想象中不一样,作为“科普读物”,不细致描绘孔子生平与思想,而是点出史料的不可信。有趣的地方散落各处,而不连成片,但是有些结论下得,委婉地说,看起来很自信。02-16
  • 光葫芦
    躺在床上听完的,不错的入门书。02-14
  • 伯樵·阿苏勒
    上飞机前开始看,飞到一般就刷完了……07-17
  • leslieryan
    上世纪30年代的一个小册子、到世纪末开始被国人吸收、这个世纪初大家开始大规模宣传文化自信的源流!翻译文字和考据一般!仅做日常读物!06-22
  • 到此一游
    对学而篇的总结太精辟了:“第一是学问之喜,第二是因为学问而结成的友爱的共同体之喜,第三是在共同体中的所得,只是为了自己人格及生命价值的提升,其目的只在自己身上,并不关涉名利,这里是标举出来学问生活的目标所在。”08-15
  • 阿洁
    非常好的一本小书,像文库本,便于随身携带翻阅。角度新颖,视野开阔,值得推荐。06-23
  • 金剛怒目
    匆匆一读,有些意思。最感兴趣的自然是武内义雄的「考证」,不知道武内的书翻译过来没有……06-08
  • 拉柯
    很好的一本书,适合读过《论语》并对孔子已有初步想象的人。正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比较了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与耶稣在各自文明源流以及人类历史中的位置;第四部分从《论语》的文体特征切入,旁及禅宗,意在说明文体即思想,《论语》以语录的形象面世,正如苏格拉底思想通过柏拉图以对话形式呈现,均非偶然。第二、三部分与“层累构成说”声气相通,和辻哲郎与顾颉刚先生同时代,比他年长四岁,去世却要早二十年,不知道互相有没有来往。对我来说,意料之外的价值在获得了更多理解苏格拉底的文献线索,在施特劳斯广为人知的阿里斯托芬——色诺芬——柏拉图的思想回溯之外,又找到了其它水源。07-08
  • Aaron
    我们不一定要接受和辻哲郎解读出来的观点,但批判性解读的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的。历史上的这些文字,包括《论语》,写出来之后,就已经不再属于作者,而怎样解读的权利,已然在后世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丰富填充这些内容,特别像《论语》这种语录体,截取生活中一两个片段,没有前后的语境,本身就有着非常大的歧义。我们通过思考,去揣摩、去恢复当时的情境,凭自己的想法还原当时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们要传达的意思,这就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读书并思考的重要意义所在。和辻哲郎写了一本《孔子》,给我们了一种批判意识,阅读这本书让我们以另外一种眼光来审视孔子,审视他的《论语》。阅读这本书,也许能够给我们理解儒家文化另外的启迪,这也就不失阅读此书的意义所在了。06-26
  • 胡不骑射
    孔子是位伟人,伟大之处不用多说,更重要的是他不是神,也是一个人,对他的颂扬也和世俗社会的形成密不可分。还是李零说得好:去圣乃得真孔子06-11
  • 中世与近世之间
    这本小书还蛮有特色的,关于作者将孔子与耶稣、释迦摩尼、苏格拉底的对比,我想其价值倒也不是轴心时代式的分析,而是关注到这几位思想家元典形成史的同质性,进而引申出对于《论语》和孔子传记的文本批判分析,作者认为有关孔子的传记资料最可信的只有《论语》,而《论语》中只有《学而》和《乡党》两篇是孔子的,其他则是后辈所写,当然这种分析还值得讨论,时代局限,作者用了大量津田左右吉古史批判的理论和武内义雄的分析作为依据,问题不少。关于《论语》的另类解读,可成一家之言。06-17
  • lecon
    写作年代较早。虽多疏笔,不乏洞见。另,书籍装帧精巧可爱,很喜欢。#普通读者#06-15
  • snow
    很清新的一本小书,最有启发性的还不是把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并列为“人类的四大导师”,而是据说所据基础已动摇的“论语原典批判”,作者认为,尤其是上论语的“编纂”绝非是随机的辑录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而是有着内在的编纂意图和章目,那就是以之作为一个在孔子没后继承孔门遗志、学习“儒术”的“学园”的指南和教材,其各篇皆有自己的关目,篇内各章也有整齐的序列;这与我自己阅读《论语》的感觉和想法颇为相合。结尾处解释四大导师中为何独独孔子没有关于“死”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也很有意思,孔子到底是“现世”的哲人,充满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乐生精神,不为灵魂不朽的问题所困扰。同意作者说的“《论语》中有无数的珍宝,而且是不能用其他的语言来重新讲述一遍的”,所以朋友们,去读《论语》吧,这也正是著者写作此书的目的。06-15
  • 五石
    这种大家写的小书,值得一览。一些视角很颖,傅杰先生的序也很长,评价允当。05-20
  • 齐物秋水
    哲学家的视角于孔子的审视,以与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耶稣并置,很有启发性,恢弘。大手笔写普及书,时过境迁,某些考证或已出现罅隙,不再坚固,但思想的光却不会消逝,此为价值所在。另,注意到此书写于三八年,战时对思想史研究并不少歇,想起知堂四〇年代初写《中国的思想问题》,以儒家思想作对日本潜在之对抗。中日两国与孔子、儒家的纠葛真是繁复难解。06-08
  • 大甜甜~~
    举贤不避亲,我对这本自己的新译作是比较有感情的。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这是一个顶级哲学泰斗笔下的孔子。因此,本书避开了繁复的训诂考证,和辻哲郎是在考察,孔子作为鲁国一夫子,是如何成为中国人普遍共有的一种伦理形象。更有趣的是,孔子在这一点上和耶稣、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具有了一种普遍共通性。大哲学家的小书,能写到这个份上,非常少见。去岁的疫情,困在家中,巨大的空虚感袭来,那时候正式动笔翻译,这份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宽慰了我整个半年的自我隔离生活。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