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妄听之奚
    世界史本身只不过是显现这同一种理性的一种方式,是理性显现自身的各种特殊形态之一。世界史就是上帝的本质展示为一种特殊环节的过程。哲学的历史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消除对于一切偶然东西的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由概念创造的。04-01
  • notvoa
    相对于王造时的那个译本《历史哲学》,本译本近乎于一“洁本”。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火爆评论都消失无影无踪,而且还出现许多高度赞美中国古代政府和皇帝的言论,让人不由得怀疑是不是有两个黑格尔。这种差别看似与译者无关,而是由于所据原本不同,但是选择哪个原本却反映出译者的倾向性。11-13
  • 大丽水手
    “精神的朝霞升起于东方,[但是]精神只存在于西方。”//备课需要读过前言,黑格尔太难了但是太重要了。02-01
  • disc slipper
    以精神(内在性)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轴。东方世界的精神沉溺于自然中,如埃及以感性物象征神。希腊世界精神开始萌芽,人表达自己丰富的本性,精神显现于感性中成为优美;但伦理秩序还是客观习俗,缺乏主观性。罗马世界以有限性与特殊性为原则,个体成为私法意义上的原子,是内在性的开端,但缺乏普遍性。日耳曼世界始于罗马的特殊性原则,基督教构建起以普遍性为原则的观念王国,核心问题是既否定感性的“这一个”又将其纳入神的规定中,方式是在教会外精神进入自然,按自然的普遍规律改造自然,将自然据为己有,并形成抽象法权;在教会内实行宗教改革,在对客观东西的信仰中实现神的在场。与精神-自然区分相关的一条线索是绝对者概念的变化。在东方世界,精神还没有认识到神就在自己之中,而是服从、崇拜自然,或自我牺牲,通过宗教改革才认识这一点。02-12
  • 淇刻
    作品本身值得六星!翻译要扣一星。1822-23 年的世界史讲座是黑格尔对其历史哲学的第一次系统呈现,导论和中国、印度部分占去近一半篇幅,而留给日耳曼世界的部分少之又少。不管怎样,至少从头到尾都看过一遍了。起初是按照兴趣话题性的看了某些部分,比如绪论部分的国家综述,还有后宗教改革的近代史。后来从头按照顺序看了一遍,从东方世界,中国,印度,波斯,埃及,再到希腊,罗马,最后来到了日耳曼。就这些学生笔记的内容而言,我觉得,认真阅读这个讲演录,有助于破除一系列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偏见。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他的眼光是踏实审慎的,而不是狂妄自大。*翻译依照的德文版本并不是 GW27.1 而是96年的讲演录单行本。汉译出版时说会按全集版本的讲演录进行修订,但不知道这项工作是否还值得期待了...12-25
  • 无处在的
    “世界史的概念”部分,可被视为导论。黑格尔对历史性的成熟思考,突出了他的历史目的论。虽然不知道和《精神现象学》序言有什么区别(毕竟还没读)。可以由此读一下斯蒂芬·霍尔盖(Stephen Houlgate)的《黑格尔导论:自由、真理与历史》以及科耶夫的作品。06-20
  • 苏格拉裙底
    读了绪论。和王译本相比,这个版本的译文更为流畅,且更加关注“精神”这个范畴。但或许正是因此,本书失去了王译本的温婉,读起来更为晦涩。有趣的是,在这次我在黑格尔收获了某种振奋。从个体的角度看,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主观任意性,要以一颗进取的心、通过不断地“活动”,来外化自己实体性的那一面。我们要走进这个社会,用入世的姿态承担起时代的责任。更有趣的是,在刚读完恩格斯的时候,我十分服膺黑格尔。但重读之后,我反而更看好恩格斯了。有πάθοζ的毕竟是少数。在世界历史中并没有我们这些庸人的位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权力体,国家就是用来统治我们的,我们无法与之协商,我们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个性。08-20
  • 裴彖飞
    2022.5.7~5.20,第一本黑格尔//哲学的世界史是精神的实现过程,各个民族是其连贯环节,国家是世界历史在尘世中的实现。东方:伦理强制、取消内在的中国;留驻于自然绝对差异的印度;个体统一为抽象整体的波斯;自在成谜的埃及。思想的需要迫在眉睫;祂从自然转向精神。艺术多神教的希腊告别了神谕,特殊个体性崛起,复又被罗马的抽象普遍性压服。查理曼帝国,这个实在的统一体昙花一现,接着走向了作为观念的统一体的基督教欧洲:民族国家的均势、实在的分裂。普遍东西的需要在启蒙运动中道出:国家知性的诞生、特权消失、普遍承认。罗曼国家革命复归失败,黑格尔最终将目光投回自己的祖国。基督教启示在人那里才有意义:人是目的,上帝经过主体中介回到自身,主体由此在否定性中牺牲自身、达到自身、拥抱普遍性,成为自由的人——市民。05-21
  • 麦克白
    歷史作為私人神學的鏡子。於鴻蒙處究天人之際的野心,內在精神如謎生長降入世界。01-17
  • 村夫
    大家出来看上帝啊! 撇开东方世界,黑格尔对古希腊开始的西方世界的进程和洞察,太深刻了;关于民主制,一段极为精深的话;还有基督教的诞生与东西方交融的关系,东方深邃的直观太一和罗马世界的抽象人格;新教,启蒙。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