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妖刀
    比起中间的博物,前后的抒情和种族问题的思考感觉更好。我们每个人的美国人不如说是纽约。想到了那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08-10
  • 劈头士》睁木
    已购。博物馆的内容感觉不是重点,不少只是草草带过,重点是作者在纽约生活记录的内容,可谓纽约城市记,可作【资料】,尤其讲纽约地铁的内容~题外话,如今觉得美国真是离我最远的国家,似乎永远只能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了解,即使读作者的记述,仍然觉得那样不真切,像面对异星球一样陌生。。。11-30
  • ♬ CaR
    非常好看,把博物馆和纽约的历史、风貌和人情结合在一起,又生动又丰富,能把日常和历史都写得很好读是很不容易的事。第一次让我对美国产生了那么一点兴趣哈哈哈,此生还是要去大都会和MoMA的!03-02
  • 李青菜
    失望,或者得再读一遍?03-25
  • lesleygreytear
    拖好久终于看完了!我也过了提到纽约就要眼泪汪汪的伤痕青年阶段了,拉开距离看反而有别样的窝心。沈老师见天见地见众生见自己哇,章节布局非常用心。02-06
  • Maryjanesue
    值得一鼓作气看完的一本书。05-31
  • 雪深蓝
    有趣,翔实,难能可贵的是看不到一丝谄媚或盲从之气,视角足够客观中立。12-31
  • 拉里
    没想到在地铁上被纳德君感动哭T﹏T最后一篇章的升华北漂八年的我也有共情了是本好书昨天还在办公室开新疆人玩笑的我以后再也不会啦12-22
  • 贝寞海
    文字上略觉矫揉,但情感很真挚,学识也能感觉出来很好05-09
  • 冬木
    上海人,爱纽约,爱逛各地的博物馆,法学本科时读了大量历史学、人类学的书籍,合唱团成员,为民主怼川普,除了头发和腹肌,我几乎就是颓废版的沈辛成。from 选~美05-21
  • mi
    都很好。就是书开本很小,又厚,看到中间都要翻不开了,一边看书还能一边锻炼手力呢11-21
  • 阿柴
    和播客、一席里的风趣幽默的沈博士不同,文字下的沈博士深情了许多。没有人可以定义纽约,我们只能定义自己。话说这么多的博物馆,有好多冰箱贴可以买啊!02-15
  • 私享史
    纽约博物馆指南+城市历史文化介绍+个人经历感悟分享的三结合,这三方面都有若干处让我启发、受益或触动,不够五星则是因为这种结合没有达到有机的平衡。而且作者未免忒不文艺了,完全没提及纽约任何一间书店,也没有赏析过任何一幅名画。指出几处疏漏:“亚洲学会”的官方译名是“亚洲协会”;MOMA没有收藏蒙克的《尖叫》(只是借展过);附录二漏掉了布鲁克林博物馆。还有多处前后不一致(比如“高线的朋友们”和“高线公园的朋友们”同时存在,其实翻译成“高线之友”才地道啊)或标点问题,这应该属于责编的锅。01-07
  • 盐粒
    沈博士的智识没得说,但是这书感觉编得有点奇怪,感觉一会儿读了一篇城市史论文、一会儿又是一篇网络日志、一会儿又是游记……叙述风格飘忽,总是进入又出来,出来又难以进入。大概比较适合去纽约临行前翻阅,或者是对纽约已经有一定熟悉度的人看吧。03-02
  • 叶酱
    看完对本来没什么了解也没兴趣了解的纽约又了完全不同的认识! !沈老师本人也超级风趣有爱啊11-21
  • 宾妮仔~
    可能是今年阅读的一个意外惊喜。并不是单纯的“游记”,但是满足了像我这样一个逛博物馆每一段注解都不漏的人想了解的异乡“成因”。历史的成因是复杂的,但其复杂性才是趣味所在,也是没有生活积累和历史积累无法描述的趣味点。担得起“37.5度”的副标题。08-21
  • 不知道为什么窝读起来还是有种论文的味道。。。好多细节想看图而没有。。。还要自己搜。。。这算不算阅读体验可以提升的部分呢?06-08
  • Ikera
    生活中的烦恼哀乐,并不因为跨越了一片大洋,就消失无踪。无论走过多少路,最需要面对和认识的,也是最难面对和认识的,是自己啊。05-26
  • Brian
    一本非常值得对美国感兴趣的人读的书,真是每一章都会有那么几句话写到心坎里,尤其是对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写作的风格“一口鸡汤一口饭”,那口鸡汤就像跟多年不见的朋友聊天一样,那口饭又是干货满满。对博物馆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介绍,也能帮助迅速提升姿势水平,可能唯一的遗憾就是时不时得上网搜图。作为作者的处女作,真是让人惊为天人。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