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Cynthiastar
    太好了。翻译也很棒。09-09
  • 阿廖沙也很高兴
    巧妙的情节设置和非常细腻的心理描写,读完在心底留下淡淡的哀伤。几乎没怎么描述政治背景,但对具体的人的关注更能引发心灵上的共振。就算是艺术不自由的地方,也无法完全抹去人的情感。02-08
  • Eric
    “我们记得最长久的事情,未必是最永恒的,甚或并非最有意义的,但它们通常是最灿烂的,也许这正是它们最终变得最重要的缘故。”10-16
  • nolix
    故事冰凉,作者的取材是锋利的。应该能改成舞台剧的。就看遇到什么样的导演了。01-17
  • 水的空白
    “也许我们相信美丽或快乐必须短暂,以便可以永远活在记忆里,就像舞者令人屏息的跳跃,仅仅多了似乎不可信的一秒,在舞台上凝固,被灯光照亮。或者其实更简单——也许他只是不再爱了。…亲爱的,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之间的感情不深,只是天才有时就是这样——他们爱自己的火焰,爱看到自己的光芒在周围的人身上反射,并且总会有别的人,其镜面比你的更明亮,或者只是更崭新,从而更能反射光芒。”……“我们记得最长久的事情,未必是最永恒的,甚或并非最有意义的,但它们通常是最灿烂的,也许这正是它们最终变得最重要的缘故。亲爱的,四十四年是漫长的时间。当我听说音乐会的时候,我就想,我会等到冬天,戴上耳环去听。当然,我还是会去。我只怕不戴着耳环,你会认不出我。也许这样最好,我不知道。” “我不说话,因为这是我保存过去的方式。”02-25
  • 拉煤西施
    故事是不错,可是作者过于追求文法上的精致,让读者读来还是有些吃力……06-20
  • 4.5 等待是因为我们还抱有希望,我们想要改变。10-15
  • kederer
    2018063 漫长的排队衍生新的社会,也给了每个人新的人生。外祖母的“独白”让人心酸。整个故事从感觉上总是让我联想到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06-26
  • 熊阿姨
    极权国家里一家人排队买音乐会门票的故事,情节并不出人意意料。全书大部分是描写,虽然塑造出的是一个冰冷压抑,极度单线条的集权世界,文笔还是堪称艳丽繁复,空气中每一个漂浮的尘埃都被反复描写,看到最后有点累。03-02
  • 等待何其折磨,但在等待中我們會有新的際遇。09-13
  • 正在
    跟《1984》相比,更柔软一些,但作者描写之细致,以及对主角心理状态的刻画之深入,简直令人讶异,很难想到这是一位年轻作家。当然,结局跟奥威尔那本一样,确实让人震惊又唏嘘。#还是不剧透了#07-23
  • Y门食客
    一提到俄国文学就是1984式极权,简直是文化上的土特产标签。一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世界,一个所有希冀与梦想都被榨干的世界,不仅仅只是专制、极权的产物。行文很有特色,但不不知是来自作者,还是译者。不知是我是否是我涉猎范围狭窄的原因,我确实想说,作者有着独特的颇为细腻的女性特质。10-04
  • 三辉君
    这个故事悲伤又温情,残酷与诗意并存。在一个极度压抑、贫乏的社会中,生活在枷锁中的普通人努力守护内心最后的自由角落。作者格鲁辛赋予笔下角色以个性和尊严,她对他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对那个体制的轻视,她关注的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每一个真实的人。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