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Plusp
    很多地方就只是一笔带过12-10
  • Dear Cosmos
    动画不仅是“动态的画”更是“画的运动”,这本书无疑让我获得了新的观看动画的视力,并且对接了很多十分当代的理论——大概也就是精神分析与德勒兹&加塔利,对于御宅族谱系与社会史的清理也终于让我找到了理解anime的门径。虽然时效性稍嫌欠缺(截止本世纪前十年),案例选择与论证之间的合法性也尚待讨论,但拉马尔的问题意识一直十分凸显,经由“技术化的思考”对“技术决定论”和“日本民族论”的反拨于我已十分受用。不过尽管拉马尔时常回归自己的论调,理论之间的焊接点还是很难藏住,在精神分析中逗留太久,最后有关德勒兹地阐发过于抽象,在读完德勒兹的两本“电影”之前,肯定是吃不消了。10-14
  • 四月武器
    理论性很强,我搜人形电脑天使心搜出来的……翻一翻扩展一下知识面。看起来色气的动画原来水这么深啊啊啊!10-11
  • 车百万
    中译本来了! 翻译靠谱,教学必备 02-20
  • surplus-
    动画性,去层级性,非单点透视性非超笛卡尔的,非技术封闭的,非弹道学知觉的04-10
  • 马特Muter
    为了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作者提出了一个“技术决定性”。但是我一直认为,一个没有一线制作经验的学者砖家从技术入手探讨是否有点外行,赛璐璐目前已经被日本动画彻底淘汰,讨论多层图层也得画一个问号。总之,我是文化决定论,和作者的观点截然相反。但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否定这是一本好书。03-29
  • 蕾奥娜拉
    说了半天就一句话:谈个恋爱吧05-07
  • 养鸡场客卿
    可与《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读05-07
  • 豆友193300325
    引用太多,序言总结了他自己的研究路径,但在论述里却很难辨认出作者本人的思想。后面的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对叙事内容和主体的讨论也拉拉杂杂的。不好读应该不是我的问题吧。主要收获是捕捉了“间隙”的另一层面,之前是帧和帧之间。现在有人觉得重要的是图层与图层之间。书里主要讨论的是“日式动画”最开始用于拓展画面纵深性(几何透视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动画摄影台”,由动画摄影台的图层性得和电影相对的“动画性”。但是在这种动画性之外,动画最原始的形式还可以退到“费那奇镜”。即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形象依次排开的“剖面”。加上自己的理解,其实是每一帧的各个形象之间与下一帧的间隙。10-17
  • 南国海怪
    接英文原版短评备份第三章观点和问题:动画少女的身体风格,绫波丽的“肉感”,叽叽的“骨感”;女神和少女属于症状,机器人和机甲属于幽灵,问题在于机械姬呢;劳拉·穆尔维的女性主义批评从电影的焦点透视出发,这种批评范式是否适用于不以单点透视为中心的日式动画;整本书的第一章是用海德格尔拆解宫崎骏,用后结构和后现代拆解庵野秀明,用后拉康拆解少女动画,但是欧洲理论到底能抵达所谓日本性几许?08-31
  • indigentsapien
    拉马尔通篇强调自己是技术分析而不是文本分析,强调某种影像的构成,是如何通过一种主体和装置的互动状态构成的机器而产生了某种对技术条件的思想反应的。但是,首先,虽然拉马尔力图说明他的机器是个非主体化的一系列力的交错的叠加平面,但是除了偶尔才会谈到的经济问题,这个机器几乎完全是由主体-动画影像师和装置两者组成的,这就不禁让人思考,难道接受者-观众-同人创作者(虽然拉马尔谈到同人和模型御宅生活方式等,但这些谈到都是附从于思想家-主体的),年功序列,动画界的学徒劳工,乃至业界和商品化的动画市场都无足轻重?再次,拉马尔选择的材料也都无非是在西方也最为知名的,如宫崎骏庵野clamps等,这毫无疑问是被视作不言自明的。最后,技术分析看似唬人,但本质上仍然是文本和话语分析——把影像作为文本,接合方式作为对象。09-01
  • 拾珠象罔
    阅读门槛挺高,有很多前置的谱系需要去了解,分析也是以点带面,不过干货还是够多的03-16
  • 豆友151782295
    最近看了sinophone的一些研究,作为一个文化决定论者对拉马尔的技术决定论不太能理解,一直在强调不要在意日本性,但是中途还是无法回避它。06-17
  • 川池湖泷
    前两个部分作案例的老物放到今天多少不合时宜,绘画性背景/扁平化这两种倾向在诚哥扳机们的努力下大大极化,以至于《天空之城》和《蓝宝石之谜》在动画光谱上已经被挤成中道壬。而且拉马尔疑似为了抬高合成的地位,写到痞子的剪辑节奏时草草掠过。第三部分材料性弱辩经多才开始精彩起来。06-09
  • kevin←_←
    就凭老马头很想让我去跟他做学问,我无理由五星!!!09-08
  • snoper卓尔
    终于出中译本了前几章关于动画性和电影性的讨论还是很有启发的,后面的案例分析不太想看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