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山人
    将一部有味道的肥料史写得非常具有可读性,每一个个案的建构都是不错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在结论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没有充分展开。03-30
  • 豆友215661561
    作为一本肥料技术史论著,本书从整体上展示出了一种新的气象。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农学传统:即士人农学传统和农民农学传统。与之相关的是,他将技术视作一个过程,这其中既有农民的参与,又有士人的加入。从过程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肥料技术的历史,他认为完整的肥料技术应该包括施肥原理阐述、肥料的收集、施肥的器具、肥料的制作、肥料技术的传播以及施肥技术六个方面,在这六个方面中农民和士人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是不相同的。这种技术史观,避免了将肥料技术简化为积肥和施肥两个环节的作法。是对肥料技术史的一种开拓。04-22
  • 豆友234983582
    作为论文来说很有趣,码了不少其中的参考资料准备看看。03-23
  • 鹿鱼
    读完容易对有机圈内倡导的种养结合方式大规模推行的的可能性产生质疑。古人无所不用其极搜集使用肥料也恰恰说明其长期短缺的状况。和农场场长讨论堆肥,他的意见是仅就肥田而言,豆饼菜籽饼更好;目前大部分的堆肥也许只是环保人士的自我安慰。书中整理史料记载的中药包衣种子,五行相克施肥大法很有意思,不能给玄学农法的人看了去,以免为祸天下。08-25
  • 高籀
    引领我进入新坑!(ノ_・。)06-29
  • 瑾瑜
    这是我见过第一本系统论证肥料发展史及科技史的书籍。没想到“地力”还能跟“气”、阴阳五行说等联系到一起,不得不感叹古人思想之广博。如何维持“地力常新壮”一直是古今农人苦苦追寻的目标,从生粪到熟粪,从粪丹、金汁到后来的饼肥再到现在的各种有机肥无机肥,肥料的工艺、技术和肥效都是在一步步进步的,所以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才能在维持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后还能保持地力不衰,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得益于中国对各种肥料的挖掘和利用。10-15
  • 卖锅买米
    题目有趣,立意深远,材料丰厚,但结构、论述却不尽人意。感觉长时段研究确实有必要,但大部分研究都像囫囵吞枣无法深刻。07-27
  • 冷亭
    相当好,序言也是一等好文章05-10
  • 旧时代抄碑人
    国计民生,基本问题,基本研究。04-17
  • 王大福
    这个选题Rugaski来写可能会更精彩…10-27
  • 血源2出了吗?
    吸收了大量“粪词”…比如“粪阀”…σ(^_^;)11-30
  • 尔湖
    可读性很强,本书主要观点为士人农学与农民农学之间的影响关系,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农学的“儒学化”,作者最终的落脚点在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上,也算契合。除却中间讲收集肥料的途经和工具那两章比较简单之外,其余部分论述的真的很棒,更重要的,面对细碎零散的史料,作者能组织运用的严丝合缝,确实不易。05-06
  • 优雅骑士
    作者没有像此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一样,完全照搬西方科技史的套路,以古代的观点附会现代科学,从而强调中国对近代科学发展的贡献,而是从文献和史料出发,以中国传统的肥料技术为例,试图厘清中国古代科学发展与传播的自身规律。从本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士人在解释自然现象和发明新技术上有强烈的独特性,其内在逻辑与西方科学有着根本的差异,其观点和认识并非通过分析、实验、综合、归纳等手段获得,而是依据阴阳五行和气等本土概念和理论得出,既未经试验和实践的检验,也不追求理论上的自洽与完善。士人所构建的一些理论虽然在形式上与西方近代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原理有部分相似之处,但其出发点和思路则完全不同,实际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也没有实现真正的创造与发明,其最大的贡献其实主要在于记录民间技术并加以传播03-21
  • 韧勉
    材料虽然写的硬核了些,但是题材非常吸引人,题目也很抓人!12-05
  • 小波福娃
    意外地好看!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了,反而难有新意,作者没有沿用过去按政治史朝代分期的老做法(这样做真是挺偷懒的),有一套整体的技术史观来进行分期,史料发掘也更丰富多样,先写到这里等我回头补评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