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苏不西
    本来以为是写非洲普通人的生活,没有想到中间之后都是政治和战争。08-15
  • 乌云很低
    细腻,平实,真挚,使没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读来也难以忘记。11-07
  • 雾凇
    战争之恶,挑战生存和道德底线,人命如草芥。好喜欢凯内内,清醒、坚韧、勇敢。06-23
  • 游离子
    【藏书阁打卡】4.5星,尼日利亚内战——比亚法拉战争。我的第一感觉这是尼日利亚版的《飘》。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刻意制造种族之间社会利益分配不均。种族仇恨被利益阶层煽动,伊博族的军事政变揭开潘多拉盒子,豪萨族再次军事政变屠杀伊博族军官、公务员。原始凶蛮的种族仇恨驱使下,普通人变成杀人的魔王,和善的邻居突然变成凶残的怪兽。战争残忍、血腥,如同吃人的妖魔,兵匪横行,空袭、饥饿、疾病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人命,“这他没有发言权的新世界里,处处都是漫不经心的残忍”。到处都是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歧视,在这歧视当中获得虚假的自我满足。假如所谓民主自豪感要以歧视、仇恨其他民族而存在,那么这种情感是我们存在的最无知、最卑劣的情感。“我们死去时世界沉默不语”。02-22
  • happyoct
    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又宏大又细微,七年前读过之后就不遗余力地和每一个热爱文学的朋友们推荐,今年夏天还在里斯本书店迎头撞见了它的葡语版本,而这个新版本封面绝对堪称全球最美!10-30
  • roro_rong
    之前对非洲毫无想象。打开了非洲的一扇窗。10-11
  • Lilianne。
    太棒了,细腻、深刻、宏大,直抵内心深处。再次,表白一下作者。04-10
  • 红皇后
    读得停不下来,应该算是好小说了吧。11-30
  • 现喃
    读的迷迷糊糊的,我还把这本书掉水里了。。。04-07
  • No Name
    "This was love: a string of coincidences that gathered significance and became miracles.""Grief was the celebration of love, those who could feel grief were lucky to have loved. But it was not grief that Olanna felt, it was greater than grief. It was stranger than grief."“但愿我们永远铭记。”05-03
  • lieerli
    越到后面越令人倦怠 可能是战争太漫长的缘故。一开始闪着各色光彩的人物最后都蒙尘般麻木。04-13
  • H3O | 花毛一体
    内容与旧版大体一致,部分人名地名有所修改,但同一人名地名时而旧译时而新译。望修正。04-15
  • 传奇小队长
    虽然男女关系的情节挺套路的,像美剧一样……但是其他都很精彩!主要是看的时候有一种新鲜体验,比如我老不经意间把主角脑补成白人,然后在某个段落突然想起来:他们是黑人!想象一些黑人!然后继续看下去……还有惊叹于自己的无知!我以前根本不知道尼日利亚在哪里,更不用提历史……我对黑人一无所知!对非洲的想象仅限于那几张著名的照片。还有,译后记是不是有点掉价,什么小女子大手笔,美女作家,什么鬼,还“于洛阳”,最受不了这种自我意识过剩的落款……11-26
  • 陶雨庵
    尼日利亚版的《乱世佳人》。作者29岁就写出了这样的作品,前途无量。07-14
  • 阿巴厮
    关于历史,总有一天,我们会知道。洋洋洒洒快五百页,讲述尼日利亚内战的悲惨历史,种族屠杀、饥荒以及尊严,人物很丰满立体,特别是姐妹和乌古,坚强而动人,有脆弱的时刻,但信念总能支撑。这世界大概总是这样,能呼吸到和平的空气,也算是一种幸运,但沉默不代表失去了记忆。02-25
  • Wild Child
    看到索马里同志这个不负责任只知道甩锅和鼓吹的所谓“编辑”,这书不用看了,都不够那功夫挑错字的11-01
  • 伊万的中年
    28岁的阿迪契唯一的问题,是把战乱中的难民贴上了集体一致的脸谱标签。只有养尊处优的作家,才会写出无助可怜善良又略显愚昧的群体。她对精英阶层的软弱一针见血,却从没领教过底层肮脏卑鄙的挣扎求存是怎么回事。战争灾祸中人性必然扭曲,她带着对本族的热爱,把人类写的太过尊严10-12
  • 索马里
    我之所以写这部小说,是因为我想描写爱和战争;因为我仍生活在比亚法拉的阴影下;因为我在尼日利亚-比亚法拉战争中失去了两位祖父;因为我想参与到我的历史中,以便寻找当下对我的意义,导致那场战争的诸多原因在今天的尼日利亚仍悬而未决…因为殖民主义的野蛮遗产仍让我愤怒;因为我从未想过忘记。“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