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小丸子
    豆瓣评分已经不具有参考价值了嘛03-11
  • 陈毓秀
    第一、非常好的科普读物,换句话说,相当于注水十倍的专业论文。第二、作者长得真帅。第三、五六章真是曲线救国的典范。03-24
  • 路德维希
    超出意料,两天就翻完。比较通俗,大部分老调重弹,以至于有些部分看上去有凑字数之嫌,但对于不了解科学史的人来说算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另外,书中有些问题是太大了,以至于超出作者的驾驭能力,兹举一例:书中有篇名为“唯名论革命为现代科学开辟道路”,但通篇没有从思想上说明唯名论与现代科学之间的理论关联,光举例唯名论者的科学贡献,这是不够的,因此只能拿吉莱斯皮《现代性的神学起源》中某段话来壮胆。02-26
  • 晓林子悦
    清晰。推导缜密,水到渠成。解答了我读《科学的历程》时的疑问:中国科学为什么占幅如此之少。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理解“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就须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作者从科学哲学角度,辨析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自然观念,接着考察了科学两种前后相继的形态(希腊科学和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最后重点阐述博物学这一重点分支。荡涤其中涉及的诸多大众误解,比如,1.区分科学与技术;2.现代科学是在宗教基础之上诞生的,而不是通常以为的“宗教是科学的天敌”,布鲁诺的故事是一种误导;3.原来“本科”这个词是蔡元培先生发明的,蔡先生继承了欧洲大学的自由七艺传统,主张严格区分文、理两科和应用科学,后者应为专科,而我们现在的“本科”混淆了“学”与“术”、“本科”与“专科”的区别,教育概念混乱,自相矛盾。09-19
  • 爛貓
    在今天,哲学和经学是一回事,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而科学已经从哲学的母胎中生出来长成人了,科学已经不需要母乳喂养了。反过来,科学不断地工作纳税,为哲学提供养老金。其实,哲学不过是欧洲中心主义在学术上的集中体现罢了,甚至体现为一个学科。哲学作为欧洲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在非欧文明中成为了一个神话,这个神话说,想要成为欧洲这样的科学文明,必须要丢掉自己的文化,改习哲学。但这个神话在非欧文明取得科学的桂冠之后,必然会被破除。——这恐怕是吴国盛没想到的。09-09
  • 为自己留白
    12岁小朋友的科普读物,12岁就够了……01-04
  • wu_chm
    太牛逼了!系统性地回答了著名的所谓“李约瑟难题”,中国黑中国粉儿中医黑中医粉儿更是应该看。11-08
  • 所谓的“自然科学”其实就是“科学”,所谓的“自然哲学”其实就是“哲学”。加上“自然”二字,只是对“科学”或“哲学”之肇始的特殊路径的一种极富误导性的纪念。11-20
  • 罗成
    吴国盛教授《什么是科学》通过科学的溯源和中西文明的比较,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让我们抛开以往对科学的误解,对科学有了一个深入的再认识,重新理解什么是科学。08-29
  • Kierkegaard
    充满天真的想法。不自觉的双重标准。。。05-01
  • 欧式几何
    这书和喜马拉雅里面的节目“科学简史”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我算买了两回……吴教授是我科普路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启蒙者,无论如何,感谢他01-18
  • 阿丰
    试图用科学史叙述代替科学哲学式回答,通过发掘西方科学的博物学传统为中国科学求得合法性。看似走出既往研究的窠臼,其实换汤不换药。对希腊科学与近代科学特点的分析过于简单,“人性理想”这个概念太形而上学化,十分失败。06-07
  • 暴走系乙女药
    请把名字改成《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谢谢06-02
  • 安提戈涅
    极好!想列为秋季读书会书目,但内容博杂精微,涉及的话题与要点太繁复,有的又没有仔细展开,应以此为兴趣点做延伸式阅读,像讨论时间空间那一部分可再读《时间的观念》,只读一遍显然只能产生点滴印象。本书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已经有太多观点因为基于不加考察的根本性问题而谬误丛生却习焉不察了——科学就是实用的吗?自然是什么?本科是什么?希腊科学为了什么?大谈柏拉图的人有几个懂几何?大谈现代性与大屠杀的时候,我们又对背后的数字有着怎样本质性的理解?最有启发的地方,是分析唯基督教神学中唯名论、唯实论与现代性的关系的部分,很多地方都从“科学”的角度对问题做出了重新阐释。理解什么是科学,本质上就是在理解人如何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也是在理解人如何看待这些关系的变幻。02-24
  • vacant
    一个哲学系教授,秉着盲人摸象的精神,以纯黑盒的方式描述科学,想猎奇的可以看一下。总结教训,买书之前一定要先看作者介绍01-11
  • S
    大开眼界!学术科普,多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不至于盲人摸象。相比同类译作好读,待延伸阅读的标注很多。中国礼学与西方科学的比较,也是文化传统的比较。西方科学两个源头追溯,大传统与小传统,希腊文明与基督教。科学、自然的哲学论证,数学四艺,本质的自然与自然物的本质的自然为依据。有别希腊,中国,阿拉伯,基督教治下的大学与经院哲学,提供现代科学的制度与观念基础。唯名论对人本主义、科学革命的助推。数学工具与实验验证,作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基础,理论与实践,表象与意志。博物学的发展与分化,对现代科学的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物学,作为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与批判。03-08
  • 斑斑
    这些年埋头于科学,也曾思考过什么是科学,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依旧有种视野大开之感,尤其是第一章。看完之后我真想把这本书甩到曾经一个信誓旦旦说科学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矮子物理男的脸上。02-13
  • 哪能到8.8分啊。。。。这书大量时间在讲词源和中西对比,没什么意义08-01
  • Ray
    三日读毕,痛快。此书可谓是吴先生多年来反思科学,反思现代性,关注博物学的集成之作。阐明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出现古希腊样式的理性科学,是因为两种文明的“人性理想”不同,前者求仁爱,后者求自由,其途径分别为礼教和科学,这根本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中国后来与西方迥异的科学发展模式。从科学史溯源科学大(理知)、小(数理实验)传统,以更清楚地认识现代科学从哪里来,并在这一意义上为现代科学之弊提出了补完和纠偏的策略,即重新注入理性科学基因并拓宽博物学编史的视野。振奋人心也夯实了博物学纲领的合法基础。其中第三四章劲头很足,理出不少可以深入阅读思考的线索。还要再读柯瓦雷。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