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夜凝霜
    如果我能写得有巴赞一半好的话,我做梦会笑醒的,但是我相信将来我可以。12-04
  • 中呈
    这不是入门看的,这不是入门看的,这不是入门看的。08-19
  • 柯里昂阁下
    巴赞坚持的现实主义理论是对电影史的敏锐捕捉和总结,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电影史论家,但过早离世的巴赞,没有看到以安东尼奥尼、伯格曼、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现代派电影,以至于其现实主义理论未免带有些时代局限性。即使巴赞无法成为伟大的电影理论家,但是作为影评人,其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论述仍然是绝佳的,将自身的理论与电影分析结合得非常透彻,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浪潮席卷世界,巴赞提供了非常好的文本解读传播。11-03
  • 擊球手
    在巴赞的电影理论背后,矗立着的始终是现象学对电影本质的思考—“电影不是被思考的,而是被知觉的”。在这样的观点中,电影并非是对外部世界真理的复刻,而是“外在世界在我们面前自行组织”的一种恍如镜中的表达。它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复现,也是另一个可以对照的自我。那由电影所复现出来的现实与我们的真实世界一样,是存在游历于其间可以自行采摘的质料。电影再现真实,但它所再现的只是感知的真实。当我们踏入电影的世界时,它并不是一个冰冷的独属于天才导演们的陈列馆,它是一片园地,也是一份邀请。电影的责任也正是由此被全部托出—它并不是要去为现实下定义,而是要去代替世界向每一个观众发出邀请,重新鼓动起观众们独自去踏上那孤独的征程,再度肩负起存在在混沌世界中独自探索的伟大责任。03-22
  • 秦晗喆
    巴赞对于电影特性的论述在看的时候确实想到了许多能够印证他观点的后来的电影,但再想到后来电影的发展,又感到他的有些点已经站不住脚了。08-21
  • 樟的脑
    有点吃力,里面提到的电影大部分都没看过,而且我喜欢表现主义啊!11-26
  • Lily Legacy
    为了读这本书,2018年看了很多老电影。真的受益匪浅。01-19
  • 海是天的颜色
    比英文版少了四篇 由国内知名翻不到位电影理论崔老师翻译11-10
  • derrrr
    读到这样的书,既焦虑又兴奋:焦虑在自己无知和浅薄,兴奋还有事要做、有路要走。08-04
  • 高山白早
    看福尔摩斯二世想到这个里面谈德西卡的时候对爱的那段表达hhh 大概说唯德西卡重现了卓别林那种对人的爱和关怀,他看到人的不幸不是因为具体的制度,而是整个这社会的规则就与个人的幸福相斥,说虽然罗西里尼和德西卡都是最优秀的导演,但他们的区别就在这里。看到这段真的倾倒,想把巴赞揪出来跟他说对对对就是这一回事!你怎么就想到了这么清楚写出来!这里面说的“温别尔托·D”一直没反应过来就是风烛泪,当年上映的时候居然反响一般!明明我这种非硬核观众都哭的稀里哗啦的hhh 巴赞的爱无论加上多少批评家的审慎都依然从语句里往外渗,不怪小年轻儿们都爱您hhh05-18
  • 雪球
    读完本书后,其实更坚定了自己对巴赞关于长镜头理论的不全然认同,但也确实让我体会到了他那以“事实”为最小语言单位的多义性与暧昧性的魅力。他的完整电影神话是那么真诚迷人,他试图将电影建立为一种全然不同于任何艺术的独立存在,提出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的同一,再现事物原貌本性的美学基础。这种宏大的思想维度着实令人为之一叹。大概也是因为巴赞是在一种近乎偏执的理念下书写着他完整电影的神话,故也赋予了他的理论以一种克拉考尔等经典电影理论家所不具有的人道主义的包容性,尤其是他在「为罗西里尼一辩」中将新现实主义注为一种存在,而非本质,拒绝用批评家的条条框框限制艺术家创造的无限性,并提出力求使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近线的期许。从中也不难看出存在主义对巴赞深刻的影响,似又恰好印证了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04-23
  • Ovsei
    一点点失望。。。。太死了主要是12-30
  • 偷着乐的镜中
    读了两个多月,按图索骥把书中提到的电影也看了一遍,收益颇丰。巴赞无疑是古典电影批评时期最后一位坚持本体论角度的批评家,自巴赞以后,电影批评越来越与文学理论合流并泛于符号。对巴赞而言,由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构成的先验视角并未将他的目光集中于所见之物,而是指向一个古老的命题:(电影)“是什么?”。无论是他极为推崇的新现实主义还是略有微词的爱森斯坦,考察的角度都是这一流派是否能体现电影的独立性。如在《为罗西里尼一辩》中,连举三个例子表明新现实主义的“质料性”,是雕刻而非创造。这种观点既有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哲学意味,也有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换句话说,巴赞着眼的是电影背后那不可理解、不可改变甚至是模糊的真实现实,而如何运用摄像机创造独特的表现形式,并缓慢且富有关怀地托出现实才是电影本体意义上的责任01-19
  • Omar
    弃了弃了,这个翻译可真难读啊……等个新译者09-18
  • 怎不见你
    早期(古典)电影理论的扛鼎之作。巴赞在书中对于电影本体论的探究成为法国新浪派的圭枭,即使是新好莱坞时期,也足以被斯科塞斯等电影大师奉为圣经。巴赞成为早期电影理论史关于电影本体探究的一抹落日余晖。70年代后,电影理论开始告别本体,进入到女权主义,精神分析和意识形态现代理论领域当中。11-28
  • emma
    装帧形式很有意思,每看完一篇都像是一部电影拉上序幕。信息量太大,内容要好好消化消化了12-13
  • alain.proust
    1.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美学侵蚀旋回:电影的真实与文学的二次元真实平行构造作为新的美学实体的次生作品;电影与戏剧并无本体论的绝对的二律背反即人物的在场与否而在于布景的本性与功能即画框与遮片的区别,电影不必然滑下消极认同的斜坡而是在认同中造成对立即从戏剧的舞台与自然的对立转变为有自我意识的观众与自然的对立;电影在时间上一改绘画的水平延伸为纵深发展,打破绘画与外界无连续性的异质空间且帮助绘画摆脱了追求形似与情节的错误道路;2.作为语言的电影:蒙太奇和表现主义在实体与影像间加入美学“变压器”强加给观众主观意识,而景深镜头以其意向含糊、解释不明确包含其中的特性解放观众从而还原影像以真实性;3.从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现实从服从先验戏剧性道德观意识形态转变为内在的现象学,事件不按因果逻辑发生而是垂直降落。02-09
  • 安提戈涅
    神品,彻底构建起我对电影本质性的理解,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在抽象的意义层面。巴赞的无可比拟,在于他的天赋以及所接受的严格的人文科学的学术训练,这使得他可以用“印外求印”的方式来理解电影,构思电影哲学。很难想象一位不读古典时期的高乃依或者近世的马尔罗的电影理论家,会谈出多么触动人心的内容。对“新写实主义”的追求,本质上还是在传达理解人与世界的方式,对技术层面上蒙太奇与频繁的分镜头的拒绝,意味着对于清晰了当解释世界的拒绝,对于景深镜头的赞美、对于自然时间流的推崇,又恰恰符合了一个朦胧多义的世界形态的出现。所以,巴赞的电影理论是深植于二十世纪以来认识论变迁的,其中深受伯格森与萨特的影响,所以总体上来看,他坚持的表象世界的有意义,同时这种意义要被推迟和含糊地表达而出。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