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雪·法妮奥
    网络和记者口中的正义似乎永远廉价。读者们阅读的同时不妨试着自问: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死掉的好孩子,还是活着的杀人小恶魔?06-12
  • hello tutu
    谁把规士还给他自己?06-04
  • 爆流顽驮无
    失踪的少年不是加害者就一定是受害者吗?我觉得这种非一即二的设定有点牵强。少年的母亲希望少年是加害者,因为可能还活着;父亲却希望少年是受害者,因为考虑到了家人们的未来。两种思维方式充斥着整本书的内容。整本书的推理要素和悬疑要素很少,故事的结局也是之前猜测的二者之一,并没有意外的情况发生。这本书的看点应该就是对不同人心的深入剖析吧。看的是电子书,在显示全书还剩16%时故事突然结束,到译后记了。在我还以为故事还会有新进展时,居然结束了?08-09
  • 朝九晚五开塔吊
    连血亲到最后都不愿意承受最恶毒的结果。06-26
  • 天下第一侠
    挺好看的,一口气看完了。看到后半段挺吊人胃口的,很有悬念感,平和的文笔下讲了很多很冷酷的东西,还是以前没有想到的。06-20
  • 完全的社会派推理,一点诡计都没有。一旦杀了人,伴随着巨额赔偿的是家人们今后备受歧视的人生,我觉得这点舆论约束比国内强。06-26
  • 土豆仁汤
    没有哪个父母想要养的孩子成为杀人犯,但是倘若成为杀人犯,他才有可能活下来,但是赌上的是一家人的未来,你又会如何选?我大概还是希望他正直地死去吧。06-19
  • 小猪猪棒棒
    严格来说不算是推理小说,更多的是代入剧中的夫妻两的视角,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让读者在自己的儿子是凶手或受害者的两级摇摆。母亲自私的希望儿子一定要活着,即使成为凶手也在所不惜。父亲则想到的是有一个凶手儿子自己的事业将会毁于一旦。妹妹也想到了自己的升学和就业。有点联想到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实际用的也是杀人者和受害者家庭的视角。但这本书描述的深度远不如这个剧。06-20
  • disguiser
    和检察方的罪人一样,故事看似一般,但细品后劲很大,这种平实而温吞的画风,也只有这位写出来才有内味06-20
  • 教授
    纯纯的社会派,没梗。只有日本才会诞生出的作品,其实答案只有二选一,读者也早能想到两种结局各会呈现出什么样子,但哪怕这样还是能吸引人一口气读完,作者对于描写人物的笔力确实有一套(哪怕只是些日常琐碎但表现的还是挺好的)。让我稍微感觉有些怪的地方是父亲和母亲的呈现似乎有些太”一刀切“了。综合4.5?06-20
  • 四月武器
    孩子长大之后,和父母就自然地渐行渐远,女朋友和初中同学都对他有信心,父母却已经做好了他是犯人的准备(在经历了系列心理斗争后)。真的很可惜,也很无奈。不幸的事情降临在家的哪一个角落,都会引起世界的崩塌。07-05
  • 享想小木
    本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或者说是侦探小说。更像是接着悬疑的外壳讨论在这种虚构场景下构建出来的书中人物面临的选择,当孩子必定陷入某件案子时,是像母亲那样对于孩子的爱和包容无论如何希望孩子先活着,哪怕是作为一种负面的形象;还是像父亲那般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孩子的品行或者更加现实,而选择倾向于孩子是受害者,哪怕生前遭受痛苦而离世······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面对的问题。作为一个未婚的年轻读者,前半部分是处在旁观者的态度中,处于对善良公义的追求,内心也是倾向于受害者角度的。但是,当试着把自己带入父母的角度中时,反而更加理解母亲内心的选择和挣扎······这是一个两难的题目,无论哪一个都使一个温馨的家庭陷入崩溃,承受无尽的痛苦。同样也是很好奇一些已为人父母的读者的观点。06-18
  • 南小林
    以“电车难题”作为悬念贯穿全书,将主角置立于是罪犯家属还是被害人家属的两极境地接受社会与内心的双重考验。巧妙的视角带来不一样的思考。06-13
  • 富贵的腿毛
    人性其实不管在哪个阶段都是自私的05-30
  • 木海
    踏入故事那刻便知前方是埋好利刃的悲剧,只等何处何角度破体而出。最后旋转的硬币终于某面朝上停住,想不到泪还是流出。《与恶》的内面05-28
  • Anastasia
    另一个角度的推理小说,不具体写犯罪,而是写犯罪给家人带来的影响。是希望孩子当加害者保住性命,还是当受害者丢掉性命?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心思,父亲担心影响工作,女儿担心影响学业,亲戚害怕受到牵连,只有母亲希望孩子活着,哪怕是罪犯也无所谓,很真实了。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