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
举报
书名
万历十五年(经典版)
作者
黄仁宇
格式
EPUB,AZW3,MOBI
评分
9
ISBN书号
9787101101621
出版年
2014-9
出版社
中华书局
页数
404
定价
59.00元
装帧
精装
标签
历史
明朝
豆瓣评论
奇女
可以一读再读的好书。王小波杂文里提到的情人,万历十五年,还有江村经济,都读了,都不错!
10-20
吴四三
好读,第一次觉得历史离我这么近,特别对于不同事件的分析解释,帮我理解了特定历史下的使然,对今天的我们所处的环境,社会的情况都能有所启发。
05-05
一萌™
kindle版,黄仁宇大名一直有耳闻,视角还是很西方化,从极其细微的角度和事件入手,试图解读历史在叙述脉络上的投射,被八十年代的人看到,自然惊为天人,现在见惯不惊了。谈不上开创之功,也谈不上多不入流,总算是启发了相当一批国内学人学术写作思路模式。
04-30
七叶
有阴有阳 因为不完全理想才是最理想。
11-11
Rude-walker
卷进体制以后,越来越感受到历史的存在。万历、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都好像活在了身边。
05-05
黑愚
感觉应该是我读过最好看的历史书了,生动立体,让我明白了皇帝、首辅、礼仪是怎样的存在,任何人和历史事件都有其所处的上下文,任谁也逃脱不掉。太精彩了
01-29
snow
中国虽然早早地发展出了成熟的官僚制度,但这套制度的公共管理职能一直被皇权牧民、防民、制民、愚民的私欲所笼罩,整个体制高悬道德教化的大旗,一切管理及司法上的技术问题最终都被强行简化为道德问题,重重阻碍阻止了这套制度走向韦伯所谓“理性化”(也即本书作者以窄化的“数目字管理”指称的东西)的发展道路;其结果就是既无法合理引导个人的私欲,又从上到下没有人权,在仁义道德的幌子下贪渎欺蔽横行,所有励精图治者都在这套僵固的体制面前败下阵来。本书通过万历朝一个切面的叙说反映了传统中国制度的上述弊病。作者因飘零异方难免有家国之怀,故虽著书揭此弊端,在附录中又以“大历史”的关目将基调略为摆回一点,以增加读者对传统革故鼎新的信心,实用心良苦。回想初读此书已是二十年前(彼时只读个热闹,于其中关节实是了了),不免唏嘘!
11-05
焚琴客
数年后重温此作,发见不少幽微之处。黄老对彼时的传统史观与道德论调,不动声色地进行解构,开创出述史论世的新气象。又通过描写六个不同身份却共同被推向历史前台的角色,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英杰奋然四面冲击,却徒然在冰冷坚硬的墙壁上撞得头破血流的图谶。万历六杰的悲壮身姿,连亘出一整套僵化腐朽且终究走向衰亡的社会机制。从组织学上来看,大到民族国家,小到集团机构,若组织形态无法适时配套,那势必将给每个成员限定出可悲可恨的行为边界——再富有创造力的个体,也无法突破这一桎梏,只好在既定的模式下左支右绌地支撑,竭尽一切办法,却无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与消亡。
05-21
季蒹葭
亡明者,有问题的体制。依旧读不进去,李贽篇。
06-04
Doran
那一年,国家走到了尽头,政治博弈、士人纠纷、国防涣散、哲学自相矛盾,皇帝被权力吞噬,首辅左右求索而不得,士兵消失在农村,哲学家感到痛苦和困惑;那一年,所有的失败集结在一起,预示了不久后的改弦更张。
04-12
松萝
长假二刷,还是对明朝帝国大厦不可避免的倾颓一片惋惜,历史恰如一个个闭圆,拆历史如拆九连环,得用巧劲,万历十五年写法就是,孔飞力的叫魂也是,以一年一人一事为切点,纵切整个国家机器体系的利弊,天地分阴阳,人亦如是,大明文官集团以一种固化的不能开诚布公却心照不宣的价值观延续着国家机器的运行,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他们以道德作为体系的补足,挑战者都败下阵来,最后遇到不讲道德的破坏者,于是窳败的就轮到自己了。
10-08
缭草
明朝亡了吗?清朝亡了吗?
05-22
林小茱啊茱
依我看,万历还是聪明而清醒的,他看清了现实:于大局,大势已去;于自己,皇帝不过庙堂上供着的一个神像而已,在制服与文官集团的钳制下,纵然他有再多想法也无法施展~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他励精图治还是消极怠工,从本质上,都已于事无补。但作为帝国的第一领导人,他又不能辞职,于是只好消极怠工了。。。也是个可怜人,不是没有过热情,也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时不我与
05-13
唯斯清远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 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
07-19
葱葱
12.29,Kindle。作为一名文科生,可叹在曾经的受教育过程中,名字和历史事件都只作为应试时选择和填空的关键词,丝毫不能体会读史的意义。更唏嘘的是,除了朝代更迭,根子里的东西千百年来没有变过。
12-29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