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尋徹鉤玄
    前段时间和妈妈视频,无可避免说到婚恋问题时她给我撂下一句“你要是单身一辈子我死不瞑目”,说得我又气又懵。我毫不怀疑妈妈对我的爱,我以为她是会理解我的,然而好话怎么就不能好好说呢。这本书勾起好奇心,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母女关系(昨晚也碰巧朋友圈看到武志红分析吴谢宇案),读完其实对和妈妈的关系、以及对生养自己的孩子有了另一个角度的期待和思考。姥姥控制欲强性格强势,爸妈刚结婚时是阻碍他们去深圳发展的原因之一;等我高考结束,妈妈虽然不舍但还是放手让我去自己闯,至今远游异乡异国已十二年。我知道妈妈是会给我无条件的支持,但也会帮我分析利弊,希望以她的人生经验让我少走弯路。从怀孕时的日记、童年时幸福的陪伴和寓教于乐、长大后的牵挂和支持,妈妈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她不见得懂精神分析,但母爱与智慧天然。05-26
  • lin
    主题是分离。出生是最初的分离,死亡是最后的。人总是渴望共生,却不得不面对不断的分离。精神分析给我的印象就如这本书,每一章的结束是新的关联,但却在新的问题处戛然而止。越多的领悟,越多的困惑。05-24
  • 心栽
    在和母亲不得不一起相处的日子里开始读,伴随着一些微妙的沟通和自我接纳(比如开始接纳自己就算已经成人还会有对母亲的依恋,之前非常排斥和厌恶自己身上的这部分),但如何在联结和自我独立之间摸索平衡真的不容易。昨天看到一句话:母亲和孩子,就像在温水和冷水混杂的河里游泳,互相拥抱和互相伤害之间是没有界限的。越来越深以为然。05-14
  • 弥思绿
    共生与分离。无数启发性的共鸣和思考,解了很多的陈年旧惑。。。感谢!07-06
  • 欧豆桑
    母爱,精神分析接近玄学,非常感性,看似挺有道理,其实类似鸡汤,类似周公解梦,类似算命,类似占卜……05-30
  • 岂能无怪哉
    只能说读完之后 我对精神分析的不信任感 加深了 真是很讨厌这样一些黏糊糊的母女关系 在我看来作者跟她母亲的关系已经近乎于病态了 很可笑的是作者在书中说精神分析最大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第一个以自由为目标的治疗方法。而在我看来,精神分析的以自由为目标,是首先告诉所有人“你不自由”,然后以自由为目标的结果就是,“它是一个你永远无法获得的目标”。不过剩下的部分真的很真实【它不承诺幸福,甚至不定义幸福;它不会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能不能提高你的自尊心……】不过虽然不推荐,还是希望大家能带着一些不信任的态度来读读这本书……我暂时还无法理解有些读者是如何从这本书中获得治愈的……03-30
  • 盛开了
    当分析师成为分析师那一刻开始,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是不是就不那么纯粹了。比想象中理性。04-17
  • Sunsunpower
    母女之间的共生与分离,其实很难分离,而是为了自我要换一种方式来相处。03-16
  • 澜沧月
    这是今年以来看的第一本与心理疗愈相关的书籍,作者简通过记叙自己与女儿、母亲与自己、外祖母与母亲三段“母女关系”,揭示了“母女关系影响人际关系”这个重要主题。如何不在接下来的人生复刻过去那种一味受伤、妥协或抗拒的人际关系?通过阅读,我们都会找到想要的答案。02-13
  • 涂涂笔谈
    我和母亲的关系牵连甚广,读完这本书后我更深次的感受到了我和母亲,以及我与女儿之间的牵绊。02-16
  • 50°C
    说是心理类书籍,但对于母亲或者即将成为母亲的人来说,母女部分内容基本上还是育儿,大家可能还是想学育儿或者母女相处的方法,很难自己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或者分析女儿的心理。但我的意见是,对育儿有一些基础的了解,逐渐建立自己的一套法则。知识和方法都是越学越觉得自己欠缺越大,如果是考试还可以再来,孩子生了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没法重来的。所以在育儿的时候不要太方法派,重要的一腔感情,在此基础上时不时学习,弥补方法的不足。自我的部分引用了德墨忒尔神话故事,用作精神分析做依据,而且是顺向的,感觉套用起来简直太合适了。但我看起来全身反骨,对于什么“必须被强暴才能重生”的看法,我只能what?你要这样说服一个女性甘愿接受必须被强暴的命运吗?结局很温柔。经历痛苦,与自己和解,获得安全和幸福。一个美好的想象。02-23
  • 11
    还是不太能接受精神分析的很多解释方式,但提供了关于灵魂的视角01-19
  • 有点高开低走了,前面写母亲那个部分是整本书最好看的部分,后面先是变成母婴育儿教材后开始神话精神分析。很搞笑的是把精神分析吹得神乎其神,不知道的还以为一键抹除过往记忆和影响呢。很多时候知道了道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改变。03-11
  • 遗失了发夹
    母女关系从共生到分离,是一个长期波动,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的过程。爱怨相存,羁绊过深。02-19
  • 赫恩曼尼
    母女一场,大概就是一次从共生到分离的漫长旅程吧。母女在彼此的认同过程中无须跨越性别的界限,她们更容易内化对方的欲求、期盼,也因此始终无法克服一种隐形的矛盾:由衷地想要分享,哪怕内心不乐意,甚至是损害自己的利益,也依然坚持给予。母亲和女儿一生的课题,就是如何发展出独立的自我,进而完成分离。而母亲的角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母亲就像是一个情绪的容器,安稳地承接住孩子的所有情绪和冲动。孩子在接受母亲并非全能的过程中,接受世界的不完美;在信任母亲的过程中,信任整个世界。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