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好圆圆
    不是我的菜,感觉文字的节奏怪怪的,读起来很闷…01-16
  • murmur.
    我最爱朱天心了,我呓语的少女,喋喋狡黠又尖锐01-15
  • 庐倚箫
    将我和故乡隔绝开来的不仅是山海,还有流年。清明节无坟可上的地方不是故乡。11-28
  • Ehdn~
    厌倦的无法逃离,继续的无法正视,怎么可能会有人没有生活。贫乏,丰富,低潮,高潮。。。或者苟活) 老灵魂篇不是太有代表性~02-18
  • 李松石Linden
    袋鼠族那一篇对已婚已育的女性极尽嘲讽,但很真实。春风蝴蝶之事这一篇是最喜欢的。05-28
  • Scarlett S
    今年是从这本开始读短篇小说。一贯并不太喜欢读短篇小说的我,却特别喜欢天心小姐的短篇,大概就因为她没有太情节化的叙事。再则,朱天心除了一个“老灵魂”,更有意思的是她的“男性视角”,小说的主人公总是中年男性(而且是有点猥琐的中年男性),这让她的作品有不同于大多女作家的女性气氛。在当下读这本短篇,会看到现在的社会热点,在那么多年前就在天心小姐的笔下悉数讨论过,比如,对年轻的谄媚,对老去的舆论焦虑;对家庭妇女的价值评判;还有诸如你死了后你的数字遗产怎么处理等等。你以为你是先锋,你只是不知有先人罢了。08-22
  • Sebastian
    朱天心喜欢与读者谈天式的叙事,好像在消解虚构,又不完全是元小说,小说与散文的界限也不甚明了。叙事者的声音有时是愤世嫉俗的,有时又饱含深情,特别女人,又比男人更懂男人。同名短篇像是另一个版本的《童年往事》:被辜负的流亡者和他们的后代,在大陆看来是台胞,在台湾看来是外省人,就像伊索寓言里的蝙蝠。《浦岛太郎》和《阿里萨》是更纯粹的虚构作品:双线叙事,过去与现在交替;或是复调写作,两种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里事关理想主义,是世纪初的革命热情,也是世纪末的自我放逐,有人选择自杀,也有人选择认输和妥协,解放了自我又总是不甘心,期待收到也许并不存在的明信片,就像等待神谕。提纲挈领的一篇是《预知死亡纪事》,老灵魂自幼年就充分理解通向终结的必然,既然他们追求死亡的自由,站在高处纵身一跃便不过是顺从诱惑的权利~09-18
  • 雇頁
    老灵魂是不再有好奇,对一切照单全收,因为一切都无关紧要。看朱天心这本的时候也类似这种感觉:翻过、看过,却在脑海里风过无痕⋯⋯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她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年纪尚轻,透过磨砂玻璃看世界,许多感觉出自于想象;只好片面地去雕琢精致,才导致失真。09-29
  • 梨花灯
    故事余韵都很好,文字表达实在不喜欢07-16
  • 趣多多
    原来,没有亲人死去的土地,是无法叫做家乡的。12-01
  • 鲤鱼
    城市里的边缘人,凝视着生活的样子。第一篇写眷村,大概来源于生活经验,寥寥几笔平淡里,道尽了一生的无奈,对目前的台湾社会现状出现的原因,有了不来源于新闻报道里的了解,无坟可上的孤独,如浮萍般的异乡生活,让人忧伤。04-29
  • Ruby
    本以为描写“眷村”这种话题的笔触会更加哀婉庄严,没想到作者的口吻如此通透练达;像是剖析,又像在招魂。《从前有个浦岛太郎》和《袋鼠族物语》,好悲伤:后者让人想感叹绝不希望日后的生活变成那个样子。不知为何,《春风蝴蝶之事》里的那封信让我动容良久,“唯觉当初一段与你的感情,是无与伦比的”...11-04
  • 郁弗
    每阅读一回朱天心,就在她的叙事里衰老了一次:一个个的“我”被时间蛀空,徒剩下烂柯人式的惘然和迷茫。05-24
  • 胖不动
    之前看过一个同名选集。我还以为是再版,原来收入篇目不一样。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