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鱼的九思
    南迁西迁翔实,其中背景部分有点啰嗦,北返部分轻轻略过了,也没怎么搞清楚北京故宫、南京博物院、迁台文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南京博物院现存的(2000箱?)故宫文物是当初就没搬回北京的?08-28
  • 月下黑
    国家受难之时,受苦受难的就不再是某个人了,国难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每一个方面,文化的血脉和民族精神的血脉同样不能断08-04
  • 某羊
    关于故宫文物三十年播迁史的丰富知识自不必提,本书题目虽是故宫南迁,但所涉及的面相更远超故宫本身,应当说是以故宫为引子而呈现的1930-1950这段动荡年代的民族史、文化史,作者的宏观视野与野心值得敬佩。当然,这样写固然可以说以小见大,但有时候又未免过于绕远,只能说优劣皆备吧。不过必须指出,书稿的编辑问题较大,诸如“刘峨士/刘峩士”这样同一个名字的两种写法都出现在正文中、“王揖唐”上面两行就出现写错的“王捐唐”等等,不知该如何说,大概也是为了赶90周年纪念的急就章吧07-24
  • 庸脂俗粉
    7.15-7.17多次在阅读的过程中眼含热泪。“中国艺术之产生,不在剑戟,而在仁爱、道德、正义、和平。”07-17
  • 魍魉
    哎....易先生真是可惜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呐春入蜀,夏入陕,秋入黔,冬入滇随着故宫文物南迁的还有一大批学者,也是这一批人把大足石刻带到了更广大的舞台上故宫的文物短暂的汇聚以后又分散各地,好奇为啥收在南京博物院的文物还没有交回给故宫看到那么多文物流失海外,吾辈当自强啊08-30
  • 春山噤
    文物乃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见证者与证明者,非保不可,阅读南迁的奔波路途后,内心也颠簸不停,向每一位文物保护者致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故宫博物院。12-04
  • 木头人
    炮火下走遍山河。声泪俱下11-08
  • 恐高的鸟
    目前看过的此类题材的书中写得最好最详尽的一本。资料功夫还是可以的。07-28
  • 鹤游西
    这本书375页,23万字,翻阅起来颇感厚重。然而与它所记载的那段艰辛曲折的往事相比,又显得无比轻巧简略。读了它再去故宫,眼中所见再不会是冰冷的器物、陌生的典籍,那一件件文化瑰宝上残余着的,是民族存亡之际无数先辈们热血挥洒的余温。08-11
  • 大路
    每次读完一本祝勇作品都百感交集,这本尤甚。对一个非专业研究者来说,读这本书得以了解不少帝制推翻皇室离宫之后故宫及故宫文物背后的史实真相。基于丰富珍稀史料的调集考证所构建出来的强烈现场感,几乎等同于引领读者回到过去,随同艰辛保卫中国文化命脉的故宫人重走这段充满曲折的沧桑旅程。尤其动人的部分是,那个年代学人即便经历纷飞炮火如影随形,流离颠沛之中内心却始终抱有信念与热诚。这种坚定来源于对中国数千年文化历经动荡仍能绵延的自信。若自信岿然,精诚所至,一切险阻也就不值一提了。也许是冥冥之中丹心震慑神灵,也许是面临困境激发潜能更加无敌,总之,痛苦已经过去了。历史翻云覆雨之中,更能凸显映现的是个体精神,民族之魂基于内心信念不息。时事只是一时,是现象是泡影。唯有精神才是文明进步的能量之源。07-31
  • 悦读的静谧时光
    故宫文物经历了南迁、西迁、东返和北返,从1933年南迁的开始,到1958年将重新汇集在南京的南迁文物迁回北京,用时整整25年。这一路,走过了千山万水,横贯半个中国,创造了文物史上的伟大奇迹。07-02
  • 小宇宙
    1933.3,13000 多箱故宫文物穿越大半个中国,1948.12—1949.1,2900 多箱南迁文物分三批运去中国台湾,10000 余箱留在中国大陆,1950—1958,8000 余箱文物重返北京。12-18
  • ChAn。
    在南博看展时突然想到这本书 怎么说呢 立意是好的资料汇总事无巨细 但近代史我真的看不下去(。 btw 还是那句话藏品那么多就多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啊 期待下25年吧12-17
  • PUSSYCAT
    3.5写的很好,很浅,读起来无压力。02-20
  • 豆友198516117
    是一部有关文物流浪的纪传体,每一个名字每一个细节既是天灾人祸,也是人性光辉的闪亮交汇。01-05
  • 睦睦睦睦晓
    非常认真读完的一本书。看书的时候每天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哭,那个年代先辈们做成这件事太难太难了。书写得非常好,从这个角度展现了当时的情况,包括时间进度、同时日军行进情况和一些历史背景和小故事。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