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学习教育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举报
书名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作者
李文杰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4
ISBN书号
9787108056443
出版年
2017-1-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数
565
定价
59.00
装帧
平装
标签
政治
法律
豆瓣评论
琸洳
学术论文主要是引用翔实,生怕漏掉了什么。那些备受推崇的学术性观点的著作,则可以将史料融会贯通,以小见大,以观点见长。清朝末年的“外交机构”及其人选的流变,这一部分的“官”一直作为“差”而非“缺”列入传统的仕途序列中,洋务一派在早年间的“保举”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外交人员的选拔的重要因素。
10-31
万历1587
虽然写的不算完美,但方向毫无疑问是很有希望的,后来者可在此书基础上做得更好
12-30
阅湖
未来应是晚清外交史与制度史研究中绕不过去的基石性著作。而稍觉遗憾的地方在于,作者未在“基石”之上更进一步,通过横纵两方面的比较进行一些更加理论化的探讨——如外务部与同时期其他部门“职业化”进程之比较,总理衙门/外务部与Julia Strauss笔下民国外交部部门建设之比较(当然,对于历史学著作而言,这有些苛责了)。【期待作者之后对于晚清国债问题的研究成果】
07-29
不见潇湘
佩服佩服,凡是本人稍微想了一秒的问题这本书都有详细的阐述,哎。
10-28
下雨不要刮风
在不了解之前太多的东西容易想当然。之前总是容易感叹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却对晚清的外交体系一无所知。很详实的一本书
08-27
woskie
窥一斑见全豹,职缺和差事之别深有感触。反专业化的传统在这里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想要主动或被动地改变都是如此艰难。此书对这一过程的梳理真见功力,却也使得文字稍显枯燥。
12-31
Jerry
史料翔实,挖出很多细节比较有趣。古事所以知今,会发现很多问题从一开始就已种下根源,诸如外交界语言和业务能力之争,自古有之。总体来看,叙述罗列的内容还是稍多了些,属于说清楚了但讲得还不够透彻。
05-26
黄老童
在上下班路上断断续续读,今天在家终于收尾了。作为博论本文极其扎实,引用大量档案文献,做成表格无数,对外交官群体在晚清民初的构成,迁转做了细致的讨论。文中不乏更新我认识之处,比如清末总理衙门与使节是差使,他们的升等是通过本职的变动体现的。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晚清外交为何不专业了,因为旧体制上嫁接的新制度,没有生发的机制。
02-03
Holder Joe
重点看了看和翻译有关的部分
12-07
MlleHui
能挖出如此多史料就已很厉害
01-29
王荣欣
这本是历史学著作?全书没有人物,只罗列了一堆资料,辛苦了。读不到任何史事,这些人和历史事件的关联体现在哪里?没有人,没有事,没有味道。
08-07
Kilimanjaro
资料翔实,理据充实,但就是缺乏那种让人耳目一新,却又不落窠臼的结论与分析。
09-06
Tradition
茅海建的学生作品,史料上详尽的很。茅海建,唐启华都是同类型人,史料第一,故也谈吐甚欢。当然制度史之类书籍都极为枯燥,我一天翻完
09-25
维舟
功底扎实,叙事缜密,可谓沉潜者。不过似可从这一个案出发,与更大的理论对话,而不仅限于近代外交史范畴
06-16
納蘭逸蕭
3.8星。关于晚清外交制度史比较详尽的研究,包括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和驻外人员三部分内容。当然从制度看,晚清外交的突出问题是外交官员是差使而非职缺,即非职业化,进而导致外交官外语能力的不足、任内碌碌无为、相当一部分官员借助总理衙门为跳板谋求升官、驻外使节对国外情报搜集的低效率等等一系列问题,但要完全解释这一现象就远非制度史研究所能解决了。作者中文史料爬梳颇不易,但外文方面就显得不足,且文字上也较枯燥,与其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不过本书也算是近年来中文学界关于总理衙门和外务部两个机构研究的较佳著作了。
03-29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