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
阅读
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我的二本学生
举报
书名
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
黄灯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020161874
出版年
2020-8-1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数
320
定价
45
装帧
平装
标签
中国
社会
纪实
豆瓣评论
方塘
不得不说,作者的结论有相当的真实性,符合常识和公众认知,但同时也比较丧。今年以来,甚至是985高校的毕业上都在豆瓣成立“废物小组”,以“小镇做题家”的定位自嘲互嘲。这样的结论意味着承认教育的局限和个人努力的局限,这或许是所谓“佛系”的根源吧。
09-01
看星星的人✨
从第一页到第二十页。隐秘这个词出现五次,加上隐蔽隐藏隐匿一共有十一处之多………………
11-10
小冷狗
这个时代,看见,就是珍贵。
10-10
:p
看完《我的二本学生》,感觉自己像被打碎均匀扔在书中每个词句段落,每个只言片语中。仿佛看了无数种可能的我,无数个未来在时代的浪潮中浮沉的我。
09-20
kentshaw
作者真是好老师,作为二本大学老师关心学生,和学生有情感交流放在现在的大学太难得了。选题真好,书中二本学生的一些个案,讲述学生的家庭困境,成长困惑,生存压力,由此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但是,作者过于抒情,超过了我的承受能力,简直看得有点儿尴尬。另外作者总是隐隐有一种学生毕业以后实现价值主要体现在摆脱贫困/走进体制/考上公务员/过安稳生活/有房有车/有儿有女的观点。这本书缺失的,我在《走进生命的学问》谈大学教育的部分找到了。
10-11
Messer
作者在真实描写二本学生的同时,又把他们的生存境况高度概括,使他们的生存看来有些渺小,否定了生命的超越性。最起码,我身边的朋友们,有许多并不因为社会境遇感到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工作、读书、看电影、交友,像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里振奋的青年。我想,在这个时代,每一个思想着,想要真实活着的人都是Great man,万万不要把“普通”这个咒语贴在他们身上(包括作者本人我也认为是)。因为我看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对抗这个肤浅、薄情、拜金的世界,闪闪发光。
09-02
阿离
微信读书看的。作者作为教大学语文的中文系博士写出了一本平铺直叙的小学语文病句集,除了开头提到自己作为博士接触了德里达现代性之外没看出她的博士培养对分析她学生的人生有什么帮助。最重要的一点,她的学生当年出于对老师(or权威)的信任把自己最为“隐秘”(作者真是很喜欢用这个词)的故事告诉她,就是为了她在十几年后不征求对方意见把人家真名年龄具体到村的籍贯以及其他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包括有一个学生的妈妈是非法移民)写成书给所有人看吗?
12-09
煎个圆
作者的偏向也太明显了吧。偏向体制内的工作,不赞同学生理想高于现实,对女生安安稳稳生活回家结婚生孩子的赞叹,还有不读女博士那段让我觉得简直太扯了。且全书就围绕着房,原生家庭的教育和经济,时代的转变和机遇,学生的地域构成给人带来的影响,那这玩意不是做老师的谁都能写。即使书名是《我的二本学生》,但本质没有讨论到学历那个层面,不如直接叫我的学生得了。
12-05
串串摊老板娘
序的调子起太高了,后面的内容填不上。一股“妈味儿”,黄老师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对二本学生群体命运的悲悯才是对他们无尽努力的最大贬低。
01-02
床前明阅光
文笔平庸,内容是大量学生案例的罗列。作者是文学专业出身,缺乏社会学学养,带着纪实文学和社会学研究报告的期待来读,难免大失所望,建议大家去读项飚
10-17
江海一蓑翁
本书围绕作者在广州一家地方二本院校长达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展开,详细记述她教过的诸多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以及跟时代变迁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一方面,作者受过的文学研究的系统学术训练与良好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让她笔下的学生故事富于细节,富于人文温情与个体生命关注,生动而触人心弦。另一方面,作者的乡土成长背景与对于社会变迁和时代迭荡的知识分子式本能关注,让书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故事,都跟其结构化的家庭出身与社会成长背景紧密相连,跟近百年来中国政治社会的回旋式变迁紧密相连,跟作者对自身成长历程的关照式反思紧密相连。在充斥着精英化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国内出版场域,这本小书的面世,实在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也足以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态,提供独具价值的一手史料文本。
08-16
赫恩曼尼
作者真是好老师,愿意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他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关怀在今天的大学体制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本书由个案构成,涉及二本院校学生面临的家庭困境、成长困惑、生存压力,并试图由此折射出社会的普遍问题。选题方向可贵,尤其是在精英教育掌握话语权的今天。唯独可惜的是,随笔这种形式本身,使得讲述者的情感强度压过了读者接纳信息所需的限度;试图通过个案一窥阶层全貌的迫切欲望,超出了书写对象所能承受的范畴。最终导致读起来整体感受是零散的、观念先行,想要了解的好奇心逐渐减弱。
09-03
柿子先生
作为一个民办二本的老师,看这本书有很多启发。虽然是本小书,但背后是作者对于教育和学生十数年的倾心付出。教育是个良心活,要向作者学习。
08-25
平顺健康快乐
可以改名叫我的二本学生的原生家庭
10-10
袁可可可可燃
这本书真正令我这个23岁读文学研究生的县城文艺女青年觉醒。过于细密的残酷现实第一次进入我的眼睛,尤其是那些已经深入到思维和习惯的,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婉丽的故事十分震撼,她像浮萍一样遭受命运,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证自己绝对努力。黄灯在婉丽故事的结尾给了相对亮色的描述,是因为她善良细腻希望读者心存希望。而现实反复推演的分明是另一套生存逻辑:时代的裂缝早已圈出了每个人的天花板,我们在市场化的浪潮中东奔西走,有的奋力逃出童年,有的则越陷越深。而在生活的大幕落下之前,无论如何,让我们都选择坚强勇敢吧。
08-26
熊阿姨
选题好,作者也是真诚关心学生的老师。但一个社会话题写成一本书,还是需要有梳理、有层次,有理论或者作者自己去总结一种认知路径。这本书不断地列举个体学生的经历,但互相之间又是孤立的,很多该延展追问的点全都浅尝辄止了。
08-27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