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火火华
    感觉是为心理咨询师写的书,需要艺术背景和精神分析的学术背景,努力翻了翻,没太看懂。03-22
  • 云吞-熊猫坦谈
    感觉标题胜过内容,不晓得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总觉得还差点点,还差一点就戳破了窗户纸,可就是没戳破啊!感觉没有更学术的大部头规范清晰,又没有类似阿兰德波顿那种深入浅出散文似的文笔,有些章节写得妙,有些又有点不太预期,感觉凑在一起不够系统,主题不太紧凑。所以有丢丢怪怪的感觉,读着读着就不太尽兴了。以上仅为个人意见,可能是非常偏颇的,大家还是可以看看滴哈!02-03
  • 杰叔
    快速的翻完了,还挺不错的。12-28
  • Yeenei
    21.7.8-22.1.24 見證:「柏蘭德首先指出:潛意識需要兩個人來見證...分析師沒有跟病人過度認同,對自己與病人之間的邊界十分清楚。分析師沒有跟病人糾纏或者融合到一起。有時,分析師或許在執行抱持的功能;其他時候,分析師又在承擔解釋的功能。不過,關鍵在於分析師的他者性使被分析者得以被完整地看到。」172「柏蘭德指出,見證不只是通過肯定來給予安慰。肯定或許是有用的,不過最終只有真正的承認才能帶來安慰。最終,只有病人感覺在分析師和自己的心中自己被認識了,他(她)才會感覺好起來。柏蘭德寫道:“在工作中,我們努力去分析痛苦,而不是麻痹痛苦。」17301-24
  • 月球
    作为一个完全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读,还是有一定科普性的,但依旧无法非常清晰地厘清五个部分的;联络。作为一个学电影的人来说,心理学的解读无疑是一种新鲜的体验,虽然电影和心理学的确息息相关,里面的电影例子也的确十分贴近论点,但依旧会有一种言过其实、过度学术解析的迷茫感。04-13
  • 争上游
    什么是孤独。通过实例以论文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讲述孤独,因为主题过去广泛,所以也就可以算浅谈,对于我来说也就够了。孤独,孤单,以及独处,其实也就是被理解,被接纳,以及对自己而言是否安全。毕竟孤独感跟死亡一样无法逃脱。05-03
  • kino
    非常好的书,值得读第二遍。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潜水钟的比喻:“实际上,我们都有一个潜水钟被闭锁在深处,这是一个可怕的隔绝状态,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下。这被博拉斯称作“未经思考的已知”。当我们遭遇重要的人的死亡,或者面对不治之症,这种被恐惧充盈的空洞就会迅速显现。当我们苦苦追求一段关系或一份工作而不得,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当我们愈加接近死亡,我们就会窥见这个空洞。潜水钟一直是一种人类的可能之境,潜藏在所有人的恐惧之下。”12-30
  • ORI
    一本精神分析学界对孤独的讨论探索的论文集。原来孤独和独处不一样,前段时间一直缠着我的孤独感让我忽略了自己一直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很喜欢玛丽梦莲露那章02-03
  • 润物无声
    偏专业,后面就是跳读了,收获不大08-20
  • 大盼盼
    尽力抓取了书中对孤独的解构。以前从没有感觉孤独,读完对应起来,其实那都是孤独。有关自我限定和关系的 独立需要和联结需要的一些论述,还是很有启发的。有所收获。03-08
  • 海珠区柯佳嬿
    很学术的一本书,并没有看很懂11-01
  • 杲朹
    从各个方面解构孤独的一本书。从孤独这头穿越到那头要经历很多很多。一些摘抄:罗洛·梅认为,孤独是自我感觉的一种威胁。因为我们需要人际关系来安置和认识我们自己,孤独感会威胁我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感觉。孤独感取决于我们孤单的时候,我们内心跟谁在一起。玛丽莲梦露说:“如果你知道你是谁,你在任何城市都不会孤独”。斯特恩看来,孤独是一种能力,同时它也是一种痛苦的感觉状态。03-08
  • 钱新新
    大赞!读完后对孤独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最感同身受的一段话,大概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完全感你所感,想你所想。07-07
  • 陈钦鹏
    看完依旧无法厘清三个关键词:独处、孤独、孤单。首先跟译法有关系,然后是多遍文章多个视角,最后是理解问题,词难以达意。无法很好的理解这三个词并重述它们,但我大概可以理解三者间的核心区别。犹如书中提到的:独处和孤独是不同的,独处提供了一种存在性,因而是无情感的状态,是一种从痛苦之中获得疏解的孤单。所以独处大致是客观状态,而孤独、孤单有带有主观情感存在着的,但孤独可能是被迫也可能是自发,情绪状态与否不清楚,而孤单则是不愿一个人,更倾向负情绪。独处(客观)=孤独(主观)>孤单(负面情绪),独处是陈述一个人,孤独是自己感觉到一个人,孤单是觉得一个人挺难受,孤独可以演变成孤单,但不一定会变成,仅个人理解。04-11